中新网12月5日电据北京晨报报道,房贷市场风头最劲的北京即将成为风险防控的首发地带。北京银行业协会表示,由北京16家银行联手搭建的房贷黑名单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出台,首批上榜的“风险客户”将多达万人。
“黑名单”以个人客户为主,并非只盯准那些已出现违约的客户,而是将未来有可能造成呆、坏账的“危险客户”也纳入了监控范围。
某商业银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表示:“因为经营性、投资性用房贷款的坏账率比重较大,所以一些贷款购买铺面房、第二套住房的客户也会被列入名单中。”
“想吃热豆腐,又怕烫了嘴”,这句话最能形容今年各商业银行在房贷市场的心态。一边是央行121号文件的风险警告,另一边是国务院18号文件对房地产开发的鼓励。缺乏信用体系护航的银行,在房贷市场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
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利润,吸引着地产商们趋之若鹜;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也都铤而走险。某商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说;“房贷不良资产中的绝大部分是因房地产商骗贷造成的,具体方式有超值抵押、重复抵押、售后再抵、抵后再售等。”而个人房贷的坏账率则主要集中在“经营性、投资性用房上,和提供虚假证明等问题上,真正因收入水平下降造成的还不起住房贷款的情况很少”。
“一些银行对开发商的贷款仍然要求很松。”业内人士透露,尽管121文件强调,“多层住宅需建至结构封顶、高层住宅需建至2/3以上,金融机构才可发放住房贷款,但有的依然是楼未起,就开卖了。”
某银行房贷部经理说:“在中国,地产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资金占据了房地产资金链的70%。银行银根稍紧,房地产商就吃不消。”也正是因为房地产对银行资金的过度依赖,一些专家才会大声疾呼“警惕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可能对金融系统和经济的冲击。”另外,在房贷风险的防控上,信用体系缺失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在国外,银行可以向中介购买贷款人的资信报告,来决定贷款;并可以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状况,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可在国内,这些都不存在。银行只有靠自己逐笔考核,在信息不全、缺乏对证的情况下,风险防控能力自然大打折扣。”(袁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