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总经理张子欣称,从长期看平安有补充资本金的打算
继人保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人寿已在香港等地展开上市路演之后,另一家保险业巨头——平安保险也传出明年将在海外上市的消息。近日,10月新上任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子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来说,平安有补充资本金的打算。至于何时上市,要视资本市场的情况而定。
长期看需要补充资本金
今年10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同意,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加盟平安保险3年多的张子欣被公司董事会正式聘任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一人事变动,刚好发生在平安紧锣密鼓地推进海外上市之时,有分析人士认为,平安上市是为了弥补资本金的不足。对此,张子欣对记者称,平安在短期内资本是足够的,尤其是2002年10月汇丰以10亿美元购入平安10%股权后,平安的资本三五年内都够用。但从长期来看,还是有补充资本金的打算。至于何时上市,要看市场的情况,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要看资本市场对保险行业的看法,最后要由47家股东、19位董事共同考虑决定。
张子欣表示,平安的上市,遵循的是平安这些年一贯的原则:“外体、外脑、外资”,即引进国际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吸纳海外良才、吸收海外投资。
利差损在缩小
近期,随着中国人寿谋划在香港、美国上市,有关国内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即资金投资运用收益低于有效契约额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被外界传得很多,这也被认为是阻碍国内寿险公司海外上市的关键。有传闻说,平安也有这样的巨大财务“包袱”。对此,张子欣表示,说平安有巨大的财务包袱,这似乎太耸人听闻了,不过利差损是肯定存在的。但它不是一个静态数据,而是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动态地显示的。就平安而言,利差损只是在早年的部分产品中存在,近几年来较好的业绩和财务回报,有效地弥补了这些利差损,现在,利差损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小。
张子欣称,评判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标准是偿付能力充足率。目前公司偿付能力非常充足。平安年末净资产将超过150亿元,将产、寿、证、投4个子公司的准备金提足后,还有超过70亿元的富余。
员工持股方式受外资股东看重
今年以来,平安的股权发生了多次变动,最新的股权结构中出现了两个特殊的股东:新豪时和江南实业。有一种说法认为,平安高管是通过这两个公司控制平安的。对此,张子欣称,这其实是员工持股的一种方式。早在10多年前,作为身处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试点企业,平安设立了平安员工间接投资平安的激励模式,让员工利益风险和公司利益风险结合在一起。简单地说,平安的员工并没有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而是员工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来,由工会投资新豪时和江南实业两家企业。这个集体股东作为法人企业参与投资平安,成为平安的股东。新豪时和江南实业都是这种性质,在平安的股权中享受与其他股东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张子欣表示,员工持股的方式在国际上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采用这种激励方式,它使员工与股东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对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外资股东投资平安也是看重这一点。他们觉得这样的企业才有长久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公司管理层才会更加忠诚、尽职、勤勉,才值得长期投资。
调整业务提高效益
记者注意到,平安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业务增长似乎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平安保险的个险、团险、银行保险三大主要业务都在进行调整。张子欣承认,市场对外开放更进一步,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来自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客户保险意识和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市场变化,平安开始调整,调整的原则绝不是以一两年的短期利益来牺牲长远的发展和利益,而是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平安将主动调整一些不适合平安特点的市场和业务,保证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张子欣称,平安现在面临的困难还是人才短缺,从外部挖人不是平安的强项,平安仍主要靠内部“造血”,自己储备人才,因此平安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造血”功能能否跟上。 本报记者谢美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