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卫玲 发自北京
从1997年起至今,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已经发了7次债券,总金额达到190亿元,从而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上的最大发行体。这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寇日明12月4日在北京“中国:有效运作金融市场”论坛上透露的信息。
寇日明说,从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融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始时是国家财政资金(三峡建设资金)支持,然后是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进来。1996年,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商业银行也逐步进入三峡工程。1997年、1998年时,三峡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工程建设风险越来越小。
长江三峡工程公司从1997年开始发行债券,现在已经连续发了7笔债券,总金额达到190亿元,是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上最大发行体。寇日明指出,长江三峡工程公司通过债券发行替代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利用的成本至少降低了1.5个百分点,保守估计至少节约了300亿元的利息。通过发行债券,长江三峡工程公司获得了低成本资金。
虽然长江三峡通过发债获得了享受低成本资金的机会,但还有更多的企业不能拥有发债的机会。寇日明说,中国公司债发行量和发行人现在仍然很少。五六年前,公司债发行量是200多亿元,现在仍然是200亿到300亿元,只相当于今年银行贷款规模的0.5%,而且发债人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和集团公司。他认为,债券市场不能都是AAA发行体,应给投资者一个机会,根据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和所期待的回报去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对象。
寇日明还指出了公司债市场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公司债利率仍然有限制,这对公司债不利。既没给好的发行人享受低利率的机会,也没给投资者谋求愿意承担高风险、获得高利润的机会。企业债定价仍不能以无风险利率为定价基础,依然以存款利率为基础,这种现状并不合理。
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仍然是互相割裂的市场。寇日明认为,好的债券市场应有无穷无尽的发行者和投资者,但现在不是这样。两个市场是割裂的,同一个发行体在两个市场上有不同价格,这显然和风险、收益的平衡是不吻合的。
债券市场没有远期交易,不存在远期利率和掉期利率,对企业长期控制利率风险不利,对投资者来讲失去了控制风险机会。
《国际金融报》 (2003年12月05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