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打开《新京报》的时评,我发现一篇评论后面作者的身份是“打工者”。我认为“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媒体非常有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打工者”们的权利屡屡被侵犯,他们在一些场合总是被歧视,他们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苦于渠道不畅,所以我们在报刊上所见的他们的声音总是很“微弱”,其中有许多都是媒体“爆光”给爆出来的。现在“打工者”敢于表达,媒体乐于采用,这样
由被动等采访变为主动表达,某些歧视性行为才不敢出现,某些侵权才不能发生。
欢迎“打工者”进入评论版!“打工者”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能到言论版上来发言,体现了我们民众言论意识和融入社会(城市)意识的觉醒,这是一个值得欢呼的好现象,很多长期困扰社会的问题,可能就在“打工者”的踊跃发言和积极参与中迎刃而解。
“打工者”的进入,是“公民写作”的典型,我们时评的作者队伍里又添新成员,丰富了声音的来源,时评将更能表达公民的意志,时评将走向更大的繁荣,借用赵牧先生的一句话:这正是中国迈向“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先声。
同时在此也肯定《新京报》用稿的广泛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不以身份定稿,不以面孔定稿,不以阶层定稿。这样的报刊能够反映大众的声音,能够贴近大众。
无遮拦(江苏 职员)(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