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
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2004年经济工作:
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按照以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安排
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各项改革,整顿市场秩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针对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本报特别组织了6位经济学家分别从GDP与地方政绩、积极财政政策、三农问题、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形势等方面对明年的经济发展进行解读。———编者
2004年经济工作的方略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宏观政策看,决策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且要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陈东琪:核心是几年前已经提出的“两个转变”,特别是要通过加快“体制模式转变”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个“两个转变”。现在讲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并不是单纯把速度压下来,关键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化经济结构。质量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要建立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而这些都离不开体制改革。明年,我们将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体制改革,如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快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展非国有经济等。“体制创新”比“速度”更重要,你即使降低一两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速度,如果体制还是老样子,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还会是老样子。
《中国经营报》:一些地区盲目追求GDP的高增长,与地方考核体系有很大关系,你所说的体制创新是不是指将这种体制打破?
陈东琪:在目前的地方经济管理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必然会花很大精力争取高一点儿的GDP增长速度。有人主张要把GDP改为就业,要地方政府不抓GDP,而抓就业,对此,我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在经济学上,在假定技术进步已定的条件下,GDP增长和就业增长是同步的,不可分的。地方政府抓GDP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体制是在要求或促使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我看问题的根子在体制,在于现行地方经济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于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体系没有建立,在于地方政府职能没有转变过来。地方经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促使地方政府攀比GDP增长速度,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生态环境、地方公共设施建设、维护本地市场秩序等“公共服务”。如果不从体制这个根子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职能不转变,产生地方官员的人事制度不变,单纯从地方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上想办法,仅仅将GDP标准改为就业标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他们照样会继续攀比速度。使地方政府行为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制度创新,要看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经营报》:这种改革的关键之处是什么?
陈东琪:最根本之处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通过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从原来像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转变为向企业、个人提供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这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因为这个改革要比一个个企业的改革还难,在目前地方市场分割严重的格局下,谁也不想自动放弃本地、本身的利益。地方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了,地方市场分割现象消除了,全国统一市场体系随之形成,这时,企业就可以丢掉地方政府的拐棍,完全走向市场。区域间,人、财、物的流动和平衡,主要靠全国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竞争市场规则来调节,各地政府就不必再从封闭的地方经济角度来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甚至可以不搞地方的综合性年度计划调节了,地方性五年规划的功能也会逐渐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