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风格解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27日 17:50 新浪财经

  《新闻记者》 尧小锋

  《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因其成功的市场化运作,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两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各自成功的秘诀又在哪里?我从2003年1月6日出版的两
报内容大致相似的两篇文章来作一评析。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同一内容、不同思路

  2003年1月6日,也就是上海开通磁悬浮列车的第六天,两家报纸相继进行了跟踪式报道,在不同版面刊登了内容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磁悬浮能否左右京沪高速铁路》(《观察报》)和《浙江婉拒磁悬浮方案铁道部力推轨道交通》(《21世纪》)。从标题上看,就反映了两家报纸的不同报道风格,前者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但却以一种疑问的方式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去了解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判断;而后者以对偶的修辞手段总结出两个政府部门的态度,是编辑对记者采录到的新闻事实的基本概括。

  从他们的导语看,《观察报》的导语是:自从磁悬浮列车出现在上海后,它已经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买卖双方的国家总理,朱镕基和施罗德在去年最后一天兴高采烈地坐了头一班车,在龙阳路站与浦东国际机场之间度过了美妙的8分钟。其中用了“深刻的、兴高采烈地、美妙的”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程度副词和形容词,表明了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判断和概括。而《21世纪》导语是:上海人拿这个项目来冒险是需要勇气的——世界上第一例投入商业化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将在30公里的线路上反复考验德国人的技术和上海人精明的钱袋。仅用了“精明的”这一被许多中国人公认的上海人特征的形容词,其基本意思也是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总结。

  从正文来看,紧接着导语,《观察报》用较多笔墨表达了对中国出现磁悬浮列车的理解,把磁悬浮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比喻为“童话”。接着引出磁悬浮技术引入中国对中国铁道事业如对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方案的影响,由此带出了中国铁道业内人士对目前中国使用磁悬浮技术的争议。作者把他们归为两派,一派是主张运用磁悬浮技术的,叫磁悬浮派;第二派主张运用轮轨技术,叫轮轨派。报道通过引用专家的话,表明作者的态度:毫无疑问,磁悬浮是个好宝贝,但好东西不一定马上就可以堆积成“童话”,它需要金钱,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作者进而对目前因争议而延误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提出质疑:现在是该认真思考一下,在中国大陆,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到底需要一个3000亿的童话,还是需要一个开放、实用,但速度稍慢的现实故事?作者注意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通过比喻、精练的场景描述和类比等手段,饶有兴趣地交代新闻事实、表述作者的观点。其目的在于充分表达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以影响读者。

  再看看《21世纪》,作者在导语之后交代了上海磁悬浮列车通车的基本情况。报道引用了出租车司机和有关专家对磁悬浮列车目前在中国的应用不容乐观的表述,并带出有关官员对磁悬浮技术运用到沪杭铁路的态度,以及浙江官员的否定性意见,进而引述上海铁路局和铁道部长力主轨道交通的话。文章最后点出京沪高速铁路方案之争的新闻事实,并以采访对象对磁悬浮技术中立的看法作为结尾。作者并没有对磁悬浮技术的应用作出自己的判断,作者的话基本用在导语和文章的过渡和连接上。作者作为报道者,只是一个众多新闻素材的记录者和新闻事实的陈述者。其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完整概况。

  两篇报道各自的版面处理上也颇耐人寻味,《观察报》放在头版,由首席记者采写,字数约2900字,并配发了由路透社提供的磁悬浮列车的图片,显然相当重视。这正符合《观察报》一贯的注重后续解释性报道的内容定位。《21世纪》则放在了较后的“21世纪产经”板块上,字数约2200字,标题字号相对也较小。由于《21世纪》偏重对业界新闻信息的采集和提供,因此对这种蕴涵新闻价值、读者渴望了解的后续性新闻,作了相对淡化的处理。

  可惜的是作为周报,两大报纸都忽视了对磁悬浮技术的背景提供和解释。

  两种报道风格的解读

  虽然只是选取两大报纸各一篇文章,相对于他们各自有着几十个版面,是百分之一,然而对这两大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报纸来说,是可以管窥蠡测的。同是这一天,两大报纸的头条也印证了笔者对两报风格的基本看法。《观察报》的头条是《周小川博士的新使命》,是跟踪式新闻的解析;《21世纪》的头条是《国家部委调整第二波:大计委、商业部与国资委?》,引用相关官员的话,谈对部委的调整,是一种前瞻式新闻事实的归纳。

  通过对这两篇主题新闻事实相类似报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大报纸不同的报道风格以及各自的利弊得失:《观察报》以观点、分析解释为重;《21世纪》以提供新闻事实为本。

  对编辑、记者来说,前者对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记者前期准备时间较长,他们要熟透所采访的领域,要有高超的采访技巧,同时还要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手法。很难设想,他们不熟悉所要采访的领域,他们能形成成熟的、为读者所接受的观点;也很难设想,他们有了成熟的观点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运用故事化的表述、情感化的渗透,来获得读者的阅读兴趣。于后者,对记者来说,前期准备时间相对要短些,但采访能力要求更高,记者需要更多、更深广地采录所需、能反映新闻价值的事实来;编辑功能主要体现在标题和小标题的归纳以及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上,编辑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记者如果没有采访到较为全面的新闻事实,则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导。

  就读者来说,《观察报》由于富有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增强吸引力。也由于作者在报道中有叙述、有判断、有论证,便于读者理解和消化报道内容。但这种观点性的新闻也往往会产生意见相左的读者的阅读障碍,甚至反感。《21世纪》新闻事实收罗得更为全面,多用采访对象的话来表达,更易获得读者信任感。但由于“不动声色”的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冷冰冰,加之文章篇幅普遍较长,对报道内容不甚关注的读者难于卒读。由于多引用专家的话,一些专业术语难免艰深,因此对读者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对采访对象来说,《观察报》这种倾向性较为明显的风格,如果作者认识深刻、分析得当,会给采访对象和相关人士一种支持和鼓励。《21世纪》长于归纳新闻事实,会提供给采访对象更多相关信息,采访对象会认为你忠实他们的原话,增强信任感。

  作为当今我国两大较为市场化的财经媒体,他们都抓住了财经媒体的竞争核心——内容的锤炼,并且以两种迥异方式提供出来,从而赢得了各自的读者,取得了市场空间。一种报道风格,决定了一种报道之路,它不可能只有优势没有缺点。关键在于如何尽最大可能扬长避短。对《观察报》来说,可能更多在于提高记者和编辑的专业水平和评判分析能力;而对《21世纪》来说,则更多需注重编辑的筹划能力和记者表达水平的提高,多考虑读者的阅读便。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任汝芬包仁考研冲刺 商务英语 白领深造必修 学通英语得大礼!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情不自禁极限快感
帮你成为性爱高手
非常笑话
长日漫漫烦了还累
怎么办?看笑话!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堵车? 它不堵!!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古城西安群英“惠”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