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的成立及成就
早在60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孙尚清就分别提出了创立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力组织学的建议。1980年11月,他联合国内研究生产力的著名学者,成立了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经民政部批准于1995年11月5日改名为中国生产力学会。它是研究生产力问题的社会团体。
1998年,中国生产力学会牵头组织了知识经济论坛。举办了5次知识经济大型研讨会,出版了《知识经济专家谈》、《知识经济读本》,在社会上和理论界引起广泛反响。
十几年来,学会先后出版了生产力经济学论文集7本,会员和理事出版了生产力经济学专著数十本,并于1995年评选出特等奖著作4种,一等奖20种,二等奖21种,荣誉奖5种,计49种。另外,还评选出获奖论文65篇。2000年评选出红河杯优秀生产力著作奖23本、论文奖104篇,评选了“全国发展生产力杰出贡献奖”30项。
学会的主要任务
研究社会生产力在国民经济管理系统、教育系统、科学技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组合形式、关联结构和运动规律。
在综合研究企业生产力、产业生产力、区域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生产力的同时,顺应西部大开发和WTO的时代潮流,把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重点研究区域生产力和世界生产力。
积极研究生产力的市场机制问题,为使科技成果和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出切实的贡献
组织进行生产力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和评审工作,定期评选发展生产力杰出贡献奖和优秀生产力著作奖和论文奖。
为企业发展生产力开展培训和咨询服务。
定期召开生产力年会,且不定期地召开学术研讨会,并朝着与技术展示、项目成果交流会、人才交流会等结合的方向迈进。
学会的组织机构
学会由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组成。个人会员,是在生产力理论或实践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的理论界、新闻界、企业界和政府官员中的专家学者。团体会员是专业从事生产力研究的团体或对促进生产力有一定贡献的团体,或从事相关科学和实践活动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目前,本会共有团体会员38个,高级会员700余人,会员11000余人。
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会1998年成山会议决定,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和专业委员会。后经第10届、第11届年会根据学会工作需要进行了若干修改,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学会目前的办事机构和专业委员会设置格局。2003年9月18-19日在昆明市举行的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2届年会,选举蒋正华、于光远、张塞为名誉会长,王茂林为会长,翟立功为常务副会长,于瑞厚、冯并、刘凡、刘伟、刘如军、刘树成、朱向东、杨慎、邵汉青、李京文、李泊溪、陈佳贵、陈胜昌、范仲、林书香、郑新立、周瑞金、苗复春、袁正中、高铁生、谢勇、鲁思明、翟立功、蔡建华、薛军为副会长,陈胜昌为秘书长,并聘请丁关根、马洪、王珏、乌杰、王海彦、王梦奎、许毅、孙维本、杨波、杨守正、张卓元、周叔莲、房维忠、赵南起、钱伟长、童大林、程安东为顾问。 学会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二届世界生产力大会
中国生产力学会已同国际上研究生产力科学的一些学术、咨询团体建立了联系。1987年被接纳为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WCPS)的正式成员,曾七次派代表团出席该联盟召开的世界生产力大会和论坛。在1997年10月于智利圣地亚哥举行的第10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决定由中国生产力学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合以中国的名义承办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大会于2001年11月6—10日在香港和北京举行两个阶段成功举行。6-8日在香港举行,中国生产力学会组织了101人参加;9-10日在北京举行,被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辛克先生誉为该联盟举办的12届大会中开得最好的一次大会。出席北京阶段会议中的中外代表近600人,他们在“透过互联经济体系创造财富”的总主题下,分五个论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促进世界生产力的新发展”的主旨演讲,受到热烈欢迎.他还选特别提出:“中国生产力学会和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以及各国生产力科学组织,应继续深入研究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在新世纪实现世界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出席会议的代表层次很高,他们包括全球各地的商界领袖、资深学者、政府官员和生产力专家,在大会上交流新世纪提高生产力和创造财富的新理论、新构想和优秀作业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