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背景下,最有实际意义的管理话题还是国资退出,实际上也就是MBO问题。而MBO,其本质就是要把打工的变成老板。
国企产权重组引发MBO
中国国企改革改到现在,产权问题已经绕不过去了,必须要重新构造公司制。MBO作为
一个流行词,在2001年出现。到2002年6月,政府决定国家股减持在场外进行,实际上MBO就在这时开始发生。它一直流行到今年3月,财政部叫停,主要是上市公司叫停,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到现在,又出现了很多MBO的变种。
MBO不适宜上市公司
MBO:ManagementBuyOut,就是管理层收购。收购谁?现在的国有资产。谁来收购?高级管理层。拿什么收购?经营层、管理层他们没有钱,这就出现用企业本身担保、贷款,然后自己再收购。或者找一些中介机构给他们出资,帮他们收购国有股权,随后把这部分国有股权又再抵押给中介机构。如果将来还不了钱,股份就归中介。
在西方,MBO并不仅仅针对上市公司,也不只是对效益好的企业而言,它往往运用在一些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或者所有者模糊不清的企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因为高级管理人员对业务很熟悉,也熟悉市场,这是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二是看中这个企业本身未来的发展潜力,投资人一旦帮助这个企业走上发展势头,甚至扶助它上市,就能从中获得存量收购的巨大成功。不过这个方式,在西方也没有像搞运动似地大面积推广。
在中国,从实际看,目前的争议是:(1)上市公司是否适合搞MBO?由于国家股本原本不流通,我之所以买过来,就是看好它今后一定会流通。一旦流通,身价必然倍增,就可大赚一笔。显然,这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所以纷纷质疑MBO。这也就是MBO被叫停的重要原因。可见:MBO不适合上市公司。(2)非上市公司是否适合MBO?我认为也不太适合。政府国有资本在未来的改革中是退出国企的产品经营,而以经营管理国有资本为主,这是我们资本管理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所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国企全都卖光。毕竟,重点行业还得有国家队,像SARS来了,拉闸限电不都还得国企先上?北京开奥运,许多重要工程能完全放给私人吗?政府手里有几个公司比没有几个公司好!政府手里有几个嫡系部队要比没有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MBO时机尚不成熟
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是通过MBO的方式把国企卖给了高级管理层。要害在于这些政府官员与他们身边的国企或者大的集体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容易把政治与经济相互联动,以非常低的价格就把企业卖出去了。尤其卖的过程没有一个法则,基本是暗箱操作,没有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那么这些国有资产就悄悄流到了私人手里。所以人们现在对MBO这个词大多持否定态度。打着国退民进的旗帜,开始大规模地转让,这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的问题。为什么俄罗斯的私人大亨现在敢跟政府叫板?其实俄罗斯的改革速度很慢,但是他们制造富翁却是世界一流的。
我们不否定MBO的方式,但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从事国有资本经营的机构,他们会从市场的角度决定卖或不卖。现在没有这样的机构,都是笼统的政府,所以判断价值、评价水准是有偏差的。我认为,应该等到三级国资体系建立起来之后,由国有资产的经营公司来决定出售。而现在,时机并不成熟。
现在各地纷纷都在转让国有资产,以为成立了国资委就会管得更严,就不能以廉价方式获利了,或者以为国资委无非也是要把国有资产都卖光。这都是误区。实际国资委三级机构体系的建立,对规范市场是有好处的。国有资本是有进有退,不是全部退出。
刘纪鹏(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标准咨询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