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剑仑
最值得关注的是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重新定位按照以往惯例,三中全会往往都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会,于10月14日闭幕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即使相对低调也不例外。这次会议既是换届工作完成的标志,更是新领导集体的新政纲领的完整体现。具有转折意义的三中全会,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呢?尝试分析一番。首先,最值得关注的是对
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重新定位问题,尽管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带来一些直接的投资机会。但是对于机构投资者,还是很有必要厘清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这次会议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而且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证券市场是产权交易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尽管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10多年,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然无法得到确认。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要独立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出路有两条:一是成为新一轮国资改革和国企改制的工具,这样才有可能将证券市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有股流通一并解决;二是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退出平台,证券市场是最好的实现渠道。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这会是一个多赢的大思路。
其次,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上增加了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内容,实际上是新一届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的第一次重大修正。与上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的辉煌相比,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片区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被戏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温家宝履新后,多次到东北调研,并提出振兴东北战略,可谓用心良苦。与此相对应,“十五”规划将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调整的一个重点,两年多来一直在稳步推进。东北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积淀了雄厚的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如何让这部分优势资源活起来,在三中全会及以后的政策中,有可能将其作为重点进行部署。
第三,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196家中央所属国企的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机会。
圈定的196家企业都是各自行业的龙头,从资产规模、技术水平、市场网络、人才优势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规划,这些企业的数目将剩下50家左右。除了少数关系到军事国防、经济命脉的企业外,余下的大部分企业将先进行一轮的合并,有些原来就属于一个部委拆开的,有些上下游关联关系比较直接的,都可以并成一个集团。实在并不进去的,先改制成公司,引进新的股东,再通过上市做大做强。合并后的大企业集团也将按照公司制的要求,设立董事会,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上市成为公众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大多属于国防军工、资源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由于这些企业在其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有理由看好这些改制后的新国企。
第四,垄断行业的放松管制,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如何从人为的行政的垄断走向市场的竞争,让企业在竞争中形成对市场的有效控制,让资源按照市场价格去流动。这种竞争对消费者、对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政府垄断行业的开放如电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政府在这方面还可以做许多事情。
例如文化传媒产业的管制在今年出现松动。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图书出版、各种传媒到游戏娱乐都可以归在此类。在传统体制下,这是管制最严格的领域。新领导集体上台后,在这方面的动作频繁。最近中央高层亲自到党校听国际传媒大亨关于商业媒体社会效益的演讲,似乎也说明中央对这一问题的考虑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下决心要系统地开放文化领域。
与此对应,这次会议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态度,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
尽管谈到了不少机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金融问题同失业、贫富差距、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一样,都是经济改革进入深层次领域触发的一些问题表象,其背后凸现的制度症结将会挑战执政者的胆略和勇气。就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而言,巨大的利益调整和体制变动的带来的莫大风险绝不能等闲视之。
(作者单位: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投资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