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经济学家李晓西日前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局部过热和粮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前兆。
李晓西从六个方面对他这一判断进行了阐述。
第一,从粮食供求关系看,粮食价格上涨会被遏制。从供给方面看,粮食总供给能力
没有大的问题。这次粮食价格上涨,短期因素比较明显,是由夏粮减产和秋粮收成不佳引发的。而由于鲜菜价格的上涨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又形成明显推动作用。鲜菜带有季节性,粮食生产也是半年的时间,因此供给情况不会持续出现问题。今年粮食总产是8700亿斤,当年缺口有所扩大。但通过调节库存足以保证当年的粮食不会有问题,也会对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控制。
从需求方面看,相比几年前,粮食和农副产品需求有所下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尽管是最高的,但同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同时,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4.6%。
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也将会对国内粮价的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二,从商品总供求格局看,部分商品价格上升不会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李晓西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除了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明显之外,其余商品价格多为下降。也就是说,当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升是局部性质的。
第三,收缩银根的控制效应已开始显现。今年以来,央行几次采取措施紧缩银根,对市场有明显影响,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从6月份到9月份也在减速。从8月份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长开始减速。到了9月,各类工业企业增长速度都开始减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加速下滑,在继前两个月同比减少18.8%和28.3%的基础上再次减少了30.2%。今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呈萎靡走势,股票成交额和成交量都大幅下降,到目前有六成以上的股票已经跌破年内最低,过热无从谈起。
第四,经济发展存在比例不协调,是结构性过热而不是全面过热。首先是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失衡。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7年来同期的最高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为近3年来同期的最低点;投资率在进一步上升,而消费率还在下降。其次是沿海和内地发展差距拉大。再次是中小企业增长偏慢。目前企业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大型企业的拉动,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则缺乏活力。
第五,我国经济还有增长空间。李晓西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还有潜力。从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比较来看,我国目前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到10%之间,现在增长速度还可提高。
第六,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助于防止因政策失误导致的经济过热。现在的经济较高增长,与前些年通货膨胀时的高速增长有所不同,市场的基础较好,克服过热的条件也更多了。作者:毛欢喜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3-11-22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