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笔者把这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联系在一块的,是最近发生在江西丰城的煤矿爆炸事故。这次事故有49名矿工遇难。虽然从人数上说,并不是死亡最多的(但也已经够多的了),然而“影响却特别坏”。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习惯把矿难与那些安全毫无保障的私人作坊式小企业联系起来,但现在看来,并不仅是小煤窑才会发生矿难。比如这回发生瓦斯爆炸的建新煤矿,就是丰城矿务局的主力矿井,有着“江南一枝花”的美誉,其机械化采煤作业程度非常高,设备和井下条件十分好。
从事后的查处结果来看,几乎所有发生矿难的企业(包括建新煤矿),背后都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安全隐患,也就是说,由于存在着这些因素,发生安全事故是迟早的事。这就告诉我们,上述三者其实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它们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加强安全生产,就需要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从而职工的技能会得到提高,企业的管理会得到加强,生产的产品自然质量也就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跟着提升,而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表现为事故的减少或者不会发生。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安全生产由于可以保护生产人员的安全,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安全生产可以维护和保障生产资料和生产环境,使技术的生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安全生产同样可以创造价值,同样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任何一次安全事故,比如一次爆炸或者一场大火,除人员伤亡外,都会对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有可能把企业辛辛苦苦创造的所有价值、所有利润毁掉。但如果搞好了安全生产,避免了一切安全事故,事实上这不就是在创造效益、创造利润吗?
一份依据抽样调查安全生产基本数据得出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安全与经济效益的这种内在关系。据该研究显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安全生产贡献率大约是3%,而实际上不同行业由于危险性及安全生产作用的不同,其经济贡献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行业风险越大,其安全生产经济贡献率也越大:低危险性行业约1.5%,一般危险性行业约2.5%,高危险性行业则高达约7%。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安全生产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我们应该去努力发展的生产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把发展生产力强调得非常重要,但是这一观念并没有被企业普遍接受。在大多数企业经理们的计算中,前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恰好颠倒了过来:加强安全生产,就得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职工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又得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就会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造成产品价格提升;而产品价格优势一旦丧失,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跟着下降。在这个逻辑链的最后一环中,当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更多地发生,对此,他们是意识到了的,只是很多人都抱有一种侥幸心理,以为灾难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就像建新煤矿的领导说的,“这种特大瓦斯爆炸不应该发生在建新煤矿”。
上述逻辑的错误之处是把企业的竞争力仅仅建立在产品的价格优势上。由于产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因此实际上它又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的便宜上。要想在产品的价格上有竞争力,就必须尽可能压缩在劳动力上的各种“附加”投入,由于工资一般是刚性的,必要的教育培训也是需要的,因此,最有可能削减的就是看起来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安全投入。事实上,安全投入被很多企业领导认为是连环保投入都不如的纯投入,能不投就不投,从而也就使得安全生产的机构、设备、措施及人员的安全培训等成为成本控制最优先考虑的对象,被当成最先可被节省的成本,这在那些新设立的、没有经历过安全事故的企业更是如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成本低廉将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产品价格便宜也将是我国产品最有竞争力的一个因素。但价格优势不是决定产品乃至企业竞争力的惟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因素。如果不能伴随相应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光是价格便宜,产品的竞争力也是不能维持长久的。况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最终也是要水涨船高的,不可能为了所谓的产品竞争力而长时间人为压低,因为这不符合经济学的规律,也不符合我们共同富裕的宗旨。
目前,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已经开始遭遇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狙击。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所谓“非关税壁垒”对我国企业产品价格的杀伤力已体现出来了,为应对新贸易壁垒而增加的技术、环保及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产品成本,从而使得产品价格优势丧失,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即使为反倾销计,也有必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加强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只会增强而不是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其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像抓利润、抓成本、抓市场那样来抓安全生产,就用不着政府在安全生产上发那么多文件、做那么多规定,而且每次事故之后来那么一次声势浩大的检查了。
要想企业像抓利润、抓成本、抓市场那样来抓安全生产,根据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一个可实现的途径是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建设。简单说来,就是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府对各类企业的OSHMS评估认证和审查过程,将职业安全与卫生、质量和环境三者的管理融入企业风险管理的大体系之中,促使企业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
目前,国际劳工组织正在我国推广OSHMS工作,现已有200家企业通过了OSHMS认证。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也是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