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宣布中国2004年将进行首次全国经济普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决策部门借以摸清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并据此为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作出相关准备的举措。
李德水同时宣布,为使GDP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将改进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不
久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预测2004年的GDP增长速度时,较为低调地预测为8%,以上组合信息似乎表明,中国经济有轻踩刹车迹象。有关部门已下决心挤掉GDP统计中的水分,从关注GDP的数量增长转向为关注GDP的质量增长。
汽车速度的极限取决于什么?最精彩的答案是:刹车的灵敏度。因为汽车只是我们的代步工具,如果它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停下来,速度越快,风险越大。
同理,经济增长速度的极限取决于监管的成熟度,当监管体系不健全时,我们非但不会从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受益,而且会反受其累。海南地产热,中国股市的历次脉冲式上涨无不使跟进者备尝套牢之苦,以上都很好地证明了,如果经济增长的终极使命是使广大民众受益,那么民众生活的质量提高只能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中来。
自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缩阴影,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甚至局部失控的迹象。
各路资本豪赌汽车、房地产,全国上下大炼钢铁,银行贷款在这些行业高度集中,以上虽是资本趋利使然,但也渐渐显露隐患。因为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出现短期通胀而长期通缩的现象。在中国,由于贫富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一点就会显得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轻踩刹车,既要给出调控经济过快增长的明确信号,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投资热情。
宏观调控部门在有意识地给中国经济降温,这应该是企业制定未来投融资计划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