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言 摄 郎监管:担保圈最终损害银行和小股
见习记者 尤依露
上海报道
“我不会再为这样的事情激动了。”11月12日,上海的夜晚,在国际饭店,郎咸平如此说着。但话还没说完三句,他便激动不已,话语如滔滔江水。
他所有的表情,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愤怒。
对啤酒花担保圈事件败露的愤怒,对中国的证券市场,郎咸平表现出极度的失望。记者一再地追问:“您真的认为中国股市没有指望吗?”他一再回答:“只能是这样的结果,我不想欺骗中国广大的股民,说大有希望是很方便的,但那不是一位经济学家的良心所在。”
繁华的上海外滩,愤怒的郎咸平,在怒吼。
《21世纪》:2002年7月,你就研究过担保圈,并预警说:担保圈愈演愈烈,使整个担保圈,金融风险都在积聚,恐怕积重难返。现在啤酒花果然出现担保圈危机,你怎么看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危害?
郎咸平(以下简称郎):“担保圈”这个概念是两年前我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官方都没有怎么重视。对银行来说,看起来确保了债券,但是如果出问题,也是一连串的问题,会引发金融危机。现在啤酒花事件以后,我们要开始对这个问题绝对地重视。对上市公司的连环担保,应该立法,做绝对地禁止,目前立法做得相当不够。
《21世纪》:担保圈中像啤酒花这样一环崩溃,会产生怎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郎:这些担保圈内的公司当然会一落千丈,但也不要怀疑它们也会像银广夏、郑百文一样通过重组又兴旺起来。受损害的只是中小股民的利益,而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危害是它最终被彻底边缘化。
《21世纪》:担保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郎: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两年前我们研究发现,这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上市公司利用银行希望有上市公司为贷款提供担保的心理,互相担保贷款,到最后亏的还是银行,是中小股民。
《21世纪》:担保圈这样的问题是否是中国特色的产物?
郎:这在美国、英国都是严格禁止的,不可能发生的。它们不是靠法律约束的,而是用公序良俗约束的。美国对于担保圈的判案是看其动机是否违反社会公共秩序。
《21世纪》: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普遍的不法行为?郎:真正好的股市只有美国和英国,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股市都是非常差的。原因在于英美的上市公司有信托责任。英国每年有5%的上市公司自动退市,公司对股民有责任,上市又存在费用,所以公司经营不好会选择自动退市。英美法系的上市公司都流着信托责任的血,而没有信托责任的股市永远不会好。
《21世纪》:那您认为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出在上市公司身上?郎:对,啤酒花事件再次说明了上市公司素质低落是股市低靡的主要原因。而证监会与政府最近一年推出的政策很少是针对上市公司素质的。只是希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政府如果不能拿出有效的措施改善上市公司素质,股市将继续下跌。
最近发生的事情都是上市公司素质的问题,而且小股民申诉无门。一旦小股民集体决议不再进入股票市场以后,今后股票市场的处境就是这周的处境。在这个时候,监管机构不知道该怎么做。
《21世纪》:作为监管当局应该怎样提振股市呢?郎:是你们报纸开始称我为“郎监管”的,但大家所以为的监管有一个误区,认为监管就是打击股市,其实不是这样的。监管是为了打击不法行为,保护上市公司。而证监会监管的思路是错的,股市一上去就要监管,那是打击股市。
像啤酒花的事件,我希望能提出严刑峻法的措施,政府应该用公权力,保护中小股民利益。如果对啤酒花、银广夏的事情没有很好的惩治,中国股市不可能复苏,只会江河日下。长此以往,股市被边缘化,到时谁来负这个责任?
《21世纪》:有什么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吗?
郎:我国股市缺乏整治、处罚上市公司的机制,应采用各种手法对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侵犯中小股民利益的行为严惩不怠。就算是法治不健全,就算法律无法授权,但证监会如果能高调取缔,高调地加以批判,是能起到作用的。
《21世纪》:啤酒花出事后,担保圈会不会成为惊弓之鸟,因为谁先出逃,谁就转嫁危机,谁抽得晚,就会被拖累。在这种心态下,今后担保圈危机是否会更频繁发生,如何制止?
郎:担保圈本身是非常漂亮的一个交易,不出问题不会被察觉。我在两年前写有关担保圈问题的文章时,庄家早就想到了可能会出现崩盘,也早已想到了出现问题后的弥补措施,所以他们早就通过二级市场的操作获取了丰厚的利益,这绝对可以弥补其在出现问题后的损失。
如果我是庄家,我什么都不会讲,高枕无忧,不会有任何问题。政府没有法条可以处理,监管机构只是谴责。先跳水的人可以贴补后跳的人。
《21世纪》:上市公司担保圈真的能降低银行风险吗?还是麻痹银行,令其追悔莫及,银行如何进行针对性防范?
郎:这是会造成银行危机的做法,给目前的坏账造成更大的打击。如果担保圈都出现问题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解决,我相信未来两三年内,银行坏账还会继续上升。不但银行坏账会继续上升,银行的经营危机会比今年、去年更加严重。这是在我们面前的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事实。
《21世纪》:今天股市创下1307点新低,加上未来建行上市,国有股全流通等不明朗因素,上市公司担保圈是否日趋脆弱,现在还有什么好的办法,从总体上缓解担保圈危机,如果要彻底解决担保圈危机,该采取怎样的思路?
郎:如果不能建立上市公司的信托责任,毫无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