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要掏旅客的腰包,美其名曰“机场建设费”。长久以来,这笔“建设费”到底建设了什么?人们无从知晓。
“建设费”,顾名思义,就是建设机场的费用,旅客既然出了这笔钱,按照最简单的逻辑关系,每一位旅客都理应被视为机场的出资人,本着“谁投资,谁拥有”的基本原则,旅客就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机场的主人,名正言顺,但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首都机场的日客流量保持在6万人次上下,机场收费处的中年女收费员每天收上来的建设费据说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她几乎已经麻木到不愿意看清机场主人们的面孔。
其实,旅客并不指望真正拥有机场的产权,如此微小的份额对旅客来说也没有丝毫的意义,但钱可以照交,理却要讲明。“建设”从何谈起?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设”就意味着投资,而投资则要求利益回报,最终的结果还是名不符实。
不妨借鉴高速公路的“过路费”的叫法,变成“机场过路费”或“机场使用费”,更能让旅客们在心理上找到平衡点。
机场和火车站、汽车站的作用无大分别,同样是人流的吞吐,后两者从没有建设费的提法,为什么偏偏机场要独出一辙?更何况,按照目前的估算,收上来的建设费早已经完成了当初两个机场的建设,建设费早该刹车了。
当然,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负担大型公共工程的全部建设,建设费可以照收,但收费的模式可以稍做调整,比如划归到机票中统一收取,机场和航空公司之间直接划账,如此一来就真正方便了旅客。J109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