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进行能源方面的研讨,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这么热?我们从哪儿增加能源的供给?能源需求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了什么?未来的能源技术将会走向何方?”作为能源领袖之一、BP公司副总裁尼克·巴特勒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能源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发言一上来就一口气连提四个问题。
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能源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进口的增长,到2020年,日本、中国
、美国、欧洲都将进口大量的石油以及天然气,因此,有这样的一种担心,到时候会出现一些竞争,他们都会抢着去进口,这个问题令人关注也就不难理解。”
“我们从哪儿得到这些供给的来源呢?一些大的石油出口国内部政治问题重重,像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中东,因此我们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尼克·巴特勒话锋一转,“不过我们不应该害怕这种挑战,所有的情况都是在变化当中……我们看到欧佩克市场份额正在一年一年逐渐减少,我们又多了安哥拉、俄罗斯等许多新的供给渠道,而且各国都在为能源多元化而努力。”他表示,不确定的因素正在增加,包括供给的和技术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对环境负面影响等,但同时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尼克·巴特勒话语中的世界能源领域新动向带有全球性观念,“我们还看到在炼油、液化、运输、传输包括能源定价方面,都有一些新技术出现,不管是从单个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说,这都将对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提醒中国应当注意这些新的动向。
“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虑,其能源政策可能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整个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尼克·巴特勒最后略显严肃地说。
据国际能源署13日公布的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今明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能源署称,除非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否则它还将提高中国的石油需求预期。据估计,我国石油进口今年将有可能突破8000万吨。
中海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国内原油进口已经突破7000万吨,比去年全年进口6700万吨多出300万吨,而且进口量将继续攀升。
根据战略分析,到2010年,国内原油消费总量将在3亿到3.2亿吨之间。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分析的根据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柴京)(晓健/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