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陕西长安前“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街头卖肉的消息见诸报端后,众多“老记”们就睁大眼睛搜寻自己身边类似“落魂才子”的新闻。日前,江苏扬州某媒体一则“留德博士开餐馆”的报道,不仅在当地引发了就业观念的大讨论,更被国内一些媒体炒作成为比“才子卖肉”更为典型的版本。很多人的观点是,留德博士开餐馆是人才的浪费,是大材小用,如果要开餐馆的话,根本无须出国留学拿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头衔的人不去当学者、不入仕做官、不做名企的CEO,无疑是才不正用,湮没人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江苏媒体最新披露,有知情者投书报社,那位在扬州开韩国料理店的“留德博士”只不过是“在国外混了数年”,“两手空空”,“父母只好凑钱、借债,让他开餐馆谋生”。而此番借助于媒体造势,给自己封个“博士”头衔,无外乎是想利用人们好奇之心招徕顾客。这位“博士”也承认,至今还没有拿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像他这种情况只能够称为“在读博士”。
北大的才子是否真的有才,不得而知,但留德的“博士”却已被证明并非是货真价实的,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候补博士”。其实,引发这场“口水战”的根源并非是“博士开餐馆”这一新闻事件的本身,而是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文凭崇拜”情结。一些人的骨子里存留着定向型的习惯思维,绝对地、片面地认为文凭皆水平,学历皆能力,而且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在他们眼里,“劳心者”高于“劳力者”,“北大才子”、“留德博士”自然是个“大材”,而“卖肉”、“开餐馆”肯定是个“小用”,按此逻辑得出“大材小用”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了。
应该说,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这既是人才的成长规律,又是早为古今中外成才者所佐证的事实。读了书拿到了文凭和学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在实践中靠创造性成果证明自己学有所成的才能算是人才。人才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同时,每个人从事什么职业,并非一概由他所学专业和取得学位所决定,而多半由他喜欢干什么,擅长做什么所决定。现实生活中,所谓“大材”,所谓“小用”,原是相对而论。人们要想在职场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就不应该再受这种传统的“人才标准”的误导。 文/吴学安作者:吴学安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