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货的价钿,日长夜大,越来越贵了。”一位收藏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近年来,“老上海”用品不断攀高,一张商标要几十元,一盏老台灯要几百元。有位收藏者在“藏宝楼”的地摊上,以800元觅到一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电热丝取暖机,它的造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艺术性,上面还有彩绘的玻璃挡板,使用时能产生火焰燃烧的效果。他一到手后,有人紧跟着出价,让他吓了一跳,报价竟是3000元。为了求得一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分体式老爷电话机,有人花了6400元的代价。懂行人还说他捡了个“漏”。更有一位“可口可乐”发烧友,以1200
元换来了一只70多年前的可口可乐玻璃瓶,那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专销上海的定制瓶,地地道道的“老上海”货。
也许正是那一份丰富文化内涵的吸引,有越来越多的收藏投资者,将注意力投向了“老上海”货。
收藏热由来已久
所谓“老上海”货,即指清末至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各种生活用品及遗物。
其实,大约十来年前,原先冷冷清清的虹桥路上,就忽然接二连三地开出了一家家像大卖场规模的旧家具店,它们大多是闲置的旧厂房或者在空地上搭起的简易棚。
店里铺天盖地都是从民间收来的古旧家具,一起带来的还有五花八门的生活老用品,像老爷唱机、奇异牌电风扇、落地台灯、老式电话机,甚至牛奶瓶、烫婆子、灭火机、洋风炉、剃须刀。
当时去那里的顾客,大多是一些老外和台湾人,他们在挑走一件件古旧家具的同时,顺便捡走那些生活老用品,并将这些老东西擦洗干净,有的甚至请人修复。等到装修房子时,将它们一件件陈列出来,营造出一种老上海的情调。反之,光顾这些旧货店的上海人却很少。
斗转星移,如今上海滩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在这水泥森林般的生存空间中,人们不由产生了追忆往昔的怀旧情愫,而那些十几年前被我们同胞当笑料的老外的举止,正成了今日“老上海收藏热”的先遣部队。
舶来品和本地货
任何收藏品,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上海因其地理位置,自古就有“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之誉,特别是开埠的一百多年,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大都市。在它崛起的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成为今日“老上海热”丰富的收藏资源。
在这些收藏资源中,大致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舶来品,另一类是本地货。由于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近代,只要国外有什么新发明一诞生,中国最早的输入地常常都是上海。于是乎,大量的西洋舶来货就流行于上海滩的街头。到后来,有的国外厂商为了抢占上海滩,不仅为上海定制,而且将上海作为销售的大本营。
第二类是本地货。所谓本地货,就是国产货。因为上海开埠早,民族工业在这里也最早成气候。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国货已无处寻觅,有的也不便收藏,像线团、染料、药材、油漆、士林蓝布,但是当年为宣传、推广、促销而印制发行的广告月份牌,却成了“老上海”的名片。与之同类的还有什么老股票、老商标、老烟标、老火花、老招贴、甚至老车票、老地图、老连环画、老报刊、老电话簿、老税票等等,它们都是“老上海”的收藏范畴。
投资装饰两相宜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拆大建,“老上海”货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不论是正儿八经的古玩市场,如“藏宝楼”、“华宝楼”、“东台路市场”、“南京西路古玩市场”,还是“多伦路”、“泰康路”这样的文化街,甚至各种旧货店、寄售店,都有着“老上海”货的身影。
投资“老上海”货,大约有这几种模式。其一是正儿八经的收藏家。他们专事收藏“老上海”遗存,有的还有各自的专题。其中以“四大公司”的广告纪念品最为突出,这些打上“永安”、“先施”、“新新”与“大新”牌号的纪念品,当初都是随销售而赠送客户的东西,如今已成了南京路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物”了。
其二是店堂布置。此类店铺大多是茶馆、咖啡馆和饭店,为刻意追求一种情调,一种商业手段,亦是一种时尚。像上海老街上有一座“老上海茶馆”,宛如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上海滩。老式留声机里传出“金嗓子”周璇的绵绵之音,放眼望去,老式的账台上摆着老爷电话机、英文打字机,还有那四十年代不同年份的电话簿,玻璃柜里陈设的,从富家少奶奶的香水瓶、化妆盒到跑家先生的博士金笔、老式挂表,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老上海民俗展览。
其三是家庭装饰。上海人的家庭装潢经过了现代派、豪华式、欧美情调、宫邸风格,在几分厌倦、几多乏味的冷静后,越来越多的人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传统,转向了往昔的怀旧之中。怪不得有位专营旧货的生意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越来越看不懂了,一件上海滩老式洋房壁炉架,要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吴少华 顾惠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