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莱特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大,而行动也越来越急迫,再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股份制改造,上市等等。但正如本文作者所指出的,如果贷款习惯不作出改变,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将难取得实质性成果,而隐藏在这一习惯背后的问题也许是最需要解决的。
银监局仍不放心地方政府
中国的银行尽管有着野心勃勃的上市计划,但银监局表示,银行目前的贷款发放习惯仍需要改进。银监局目前正在全国各省及直辖市忙着建立分支机构。专家们表示,这一措施是必要的,因为尽管以前对央行的省级分行进行改革并成立了大区行,但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仍然大量存在。
前不久,银监局向各商业银行派出了经过特别训练的调查人员,对各大银行的数据进行审核,初步的信息已经证明了此前早就存在的多项怀疑和猜测。
首先是银行喜欢向一小部分行业和客户集中发放贷款。这意味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危险的贷款集中风险。已掌握的资料也显示,尽管在政府的一再劝说下,私营企业仍不能从银行获得充足的贷款。一位银监局的职员表示:“银行很难区分好的客户和坏的客户,部分原因是难以得到好的信用信息。因此,银行就只有将贷款优先满足有政府支持的客户。”
银行贷款的“大”字特征
这位职员表示,可以用“大”来形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状况:大量贷款流向了大企业、主要城市的政府和大的基建项目,最近的趋势还包括大地产项目。银行追逐一小群客户的结果就是银行忽视了对借款人的仔细审查。
这一现象还有其它更为宏观的影响。一位投资银行家表示:“这种贷款向一小部分客户过度集中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过度投资。”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及家用电器行业里所发生的一切,结果是导致相关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进而导致了通货紧缩。另外,大量“容易钱”的获得导致过低的资金回报。因为当受到外部冲击和银根收缩的时候,上述那些大项目将不可能持续下去,这就是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所发生的一切。
银监局上海分行最近允许记者看了相关的贷款数字,证明了银行确实存在贷款集中风险。在去年底,5%的上海企业拥有6000亿银行贷款余额的60%。前1300家企业各自拥有至少1亿贷款甚至更多。而前100家企业总共拥有贷款2500多亿。而上海附近的宁波市的贷款集中度就更大,0.3%的企业拥有40%的贷款。
贷款与央行意图抵触
尽管基建项目仍是银行贷款的重点对象,但房地产项目也成了银行的追逐对象,而这是与中央政府的意图相左的。上海市政府一份有关贷款分布的研究显示,到今年6月底止,17%的新增贷款投向了地产领域,28%的贷款投向了与政府相关的项目。有趣的是,消费贷款在银行贷款中开始增加,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好兆头。上海今年头6个月的个人贷款出现强劲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亿。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四大银行两年前的个人贷款仅占总贷款的5%,而现在则达到了10%。
银行监管者及银行自身都一再声称,新的消费贷款比传统贷款要安全得多,其中的不良贷款比率在1%以下,但这一数字仍引起了争议。上海银行的一位银行家表示,他们现在只向那些获得保险的汽车发放汽车贷款,但在赔付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现在也开始拒绝为银行买单。一位银行家表示有家国有商业银行未获保险的汽车贷款的坏帐率为3%。如果完全没有保险公司的话,汽车贷款的坏帐比率将可能达到5%。
商业银行法规定成一纸空文
这位银行家还表示,汽车贷款的坏帐有可能增加保险业风险的情况也值得关注。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向一个客户的贷款额不能超过该客户注册资本的15%。但是观察家指出,由于一个企业拥有多家银行的贷款,这一规定在实践中经常被突破。因此,尽管央行试图建立一个能让各银行了解其它同行对某一客户的贷款信息的系统,但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企业获得容易钱的机会。南北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