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单羽青北京报道标准普尔在11月11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虽初见成效但仍存障碍。改革的成效将取决于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是公司能否努力提升本身的治理水平,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国家的大环境能否持续改善,以起到鼓励和督导公司不断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标准普尔的这份对中国整体公司治理状况的研究报告认为,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的
市场经济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然而,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独立的风险因素受到普遍关注则是近三年的事。在此期间,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公司治理成为各界重视的首要任务之一。立法部门、监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为促进发展良好的公司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标准普尔公司治理董事戴坚宁表示:中国持续深化市场改革应有助国家逐步改善市场环境,引导公司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公司治理的整体结构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股独大,政府或大股东对企业干涉过多,股权结构不清晰,政策执行不统一,资讯不透明,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且效力参差不齐,投资者缺乏作为权益人应有的主动性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各方面的进一步关注。
报告指出,推出一系列与完善治理结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中国在治理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确实缩短了中国的治理水平与国际间的差距。然而,这些法律法规能否在今后的几年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还要时间证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监管环境也不断完善,新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监管部门职能进一步细化。然而,由于政府各部门在改革中缺乏协调统一的目标,各自推行相对独立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相互矛盾。
戴坚宁认为,虽然完善法律法规、系统地设立政府监管部门、强化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职能等均是建立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但是,要使整个市场和公司本身的治理水平都达到较高层次,除了国家和企业的自身努力外,国际市场的推动也是不可缺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