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强劲需求的预期推动了国际上众多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国际上商品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
这次物价的上涨好像是谁推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导致了一连串的反应,现在被推倒的“骨牌”正在不断增加。这张骨牌被称作“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
在上海的世纪联华大卖场,销量最大的某品牌5升豆油10月16日那天调高价格,由每桶32.8元调至40.9元,涨价幅度达到了25%,其他品牌也纷纷调价,价格上涨的幅度从25%-35%不等。
最早开始涨价的正是食用油,它的原材料———黄豆价格的上涨正是此波价格上涨的始作俑者。期货市场上,美国CBOT大豆期货价格自10月初开始飙升,一个月涨幅超过15%,中国成为黄豆的最大需求国,国内大连大豆和豆粕期货10月以来每吨上涨了约500元,涨幅达17%。大豆和豆粕价格的上涨,不仅对整个产业链形成巨大冲击,而且波及到整个社会,对居民生活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对中国强劲需求的预期推动了国际上众多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国际上商品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
国际市场上,去年主要粮食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大幅减产,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粮食价格在持续5年低迷以后大幅反弹,国际粮食价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中国已经是世界粮食的进口大国,国际粮价对市场也开始产生影响,在国内粮食减产、库存下降的情况下,粮食涨价由预期变成了现实。
工业原材料方面,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工业原材料需求正在迅速增加。据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明年中国的钢材需求量将占全球9.36亿吨消耗总量的31%。而总部位于美国的咨询公司世界钢材动态发表报告称,明年第一季度发生钢材短缺的可能性为85%。这几乎成为钢材价格一路狂涨的最好理由。
除了中国的巨大需求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量急速增加,迄今为止,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了20%以上。巨量的货币供应意味着更大的购买能力。从9月底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来看,M0、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2.8%、18.5%和20.7%,是上一轮通货膨胀结束后难得一见的增长速度。
《国际金融报》 (2003年11月14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