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王博永
美国和中国在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推动两国贸易发展的有力因素。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有13亿人口,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学技术相对落后。而美国是超级大国,经济超强,资本充足,科学技术发达,但劳动成本高。因此,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不构成直接的替代。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向美国出口产品的公司将他们的工厂移到了中国。统计数据表明,在华外资企业在当地生产的产品出口增加是中国贸易盈余扩大的直接原因。2002年中国对外出口中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份额已经超过50%。应当说,中国对美出口的边际增长绝大多数来自这种“移位效应”。同时还要看到,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均属来料加工型,核心技术和主要的配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在巨大的出口贸易数字下,中国赚取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报酬,真正获取主要利益的是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从发展趋势上讲,中国主要关注的是国内经济的健康快速成长,而不是贸易顺差的简单增加。1990年代中国经历了贸易顺差的几个增长期,但从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已经下降了70%,2004年还可能继续下降,甚至会出现逆差。
表面上看,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到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1/5,并且还在以每年25%的比例上涨。但是,客观的分析表明,美国从双边贸易中获得的好处远大于中国。2002年,中国吸纳的500亿美元的境外投资中,美国占了将近1/10,客观上,美国的公司和美国经济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高额的利润。另外,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科技的尖端领域,这些产品为美国创造了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并使美国公司保持其竞争力。如果按照美国商务部的新统计方法,即包括跨国公司从全球获得的收入,迄今美国对外贸易都没有逆差,它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事实上的最大受益者。另外,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美国人可以花较少的钱买到各种各样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纵观中美贸易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在争执中寻求互利的过程。虽然两国摩擦不断,但始终能够在最后坐下来通过谈判把问题解决在双方可以容忍的限度内,其结果是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中美贸易的发展,中美两国已经相互成为彼此贸易增长最快的市场。因此,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保持中美双边贸易继续繁荣,对双方无疑是互利互惠的好事,并且最终将达到双赢的局面。(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