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庆华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1日的讲话为新一轮国有股减持风波暂时划上句号。至少有一点已经明确:前期盛传的出自于各方权威人士之口的各种国有股减持版本基本上属于空穴来风,无稽之谈。国有股减持办法目前还未找到。
作为对市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国有股减持信息成为谣言已非一日,印象中上一次国有股减持风波发生在今年7月中下旬,最后以国资委的澄清而告终。其间,股指因传闻而大跌,又因澄清而高开。上周的市场亦完全被减持传闻所左右。
市场一而再、再而三地因为国有股减持问题而陷入如此的尴尬境地,投资人的的神经已被刺激得近乎麻木。在国有股减持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已经分不清、传闻中的国有股以净值减持甚至也被部分市场人士理解为利空的模糊状态下,市场要的其实就是明朗。这就难怪投资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本来不相干的会议上。
李荣融有关国有股的言论中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点,一是国有股减持“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二是“减持办法目前还未找到,但不会放弃寻找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的办法”,三是“解决国有股问题的基础是把国有企业办好”。李荣融态度坚决但含义模糊地表态,不管有多大的问题,我们的目标绝不动摇。
不管怎么说,近期出台国有股减持方案可能性不大。在找到适合的办法之前,在把国有企业办好之前,二级市场上的国有股减持不会启动。
对李荣融的此番言论,有市场人士评价为中性偏空,但更多的投资人感到的是失望。昨日的市场表现即为明证:沪指大跌25点,收盘距年初低点仅一步之遥。昨日消息面两大利空,除银行股成为作空动能外,国有股减持新说法亦居其一。新说法被部分投资者理解为日后国有股将按市价减持。
在国有股问题上,目前的市场需要的是“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甚至是“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而李荣融只称“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和共赢,与人们的心理预期相差较远。市场期望的是对流通股的利益补偿,国资委却仍在幻想在流通股和国有股之间取得利益平衡。此番言论让市场前期争论的各种补偿流通方案成为多余,投资者补偿愿望落空,只有用脚投票。
在国有股在二级市场上减持的问题上,国资委本不该承载如此的重任。作为国有股问题中的利益一方,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的国资委在二级市场上的国有股减持问题上所能决定的只是减与不减。既然是利益一方,寻求一个合理价格,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不能不考虑。从这个角度理解,国资委的所作所为对一个出资人或者说大股东而言再正常不过。想来这应该是李荣融11日面对中外媒体再三强调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不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原因所在。确切地说,李荣融提到国有股减持时在更多场合下是指国有股权的场外转让。在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因为其中包含的全流通概念,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通盘考虑,不可能国资委一家说了算。
李荣融说,国有股减持我们一直在做。这里所说的国有股减持就应当是指国有股权的场外转让。原则上,非流通股在场外转让除股东自身外无人可以干预。但是股权割裂的市场有权对此提出异议。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如果说全流通是市场迟早要迈过去的的一道坎,那么,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减持就不能脱离对流通股东利益的考虑。换言之,国有股减持必须在全流通的框架下解决。否则,随着国有股场外减持进程的加快,日后市场解决全流通问题的难度将随之增加,流通股东获得补偿的希望也将更加渺茫。权威人士的减持说法再次招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原因即在于此。既然国有股最终要上市流通,就不能以减持与流通是两个概念为借口回避矛盾。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场外转让和减持宜慎行。
正如李荣融所言,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国有股场外减持或者说转让工作一直在进行,进入9月份以来,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还有所加速。为避免坐失良机,也为了避免国有股减持再次被利益集团利用来作空股市,该是证监会或更高层的决策者拿出流通方案进而彻底解决国有股问题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