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金霞
离职真相众说纷纭
奇瑞缄默似有苦衷
对于中国汽车业的“黑马”奇瑞来说,孙勇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10月底,就任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不足8个月的孙勇被传“下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即从奇瑞一位内部人士那里得到了确认。
正如年初孙勇从《经济参考报》汽车周刊主编职位上“空降”至奇瑞引发讨论热点一样,其突遭“下课”的真实原因也备受媒体关注。
但当本报记者向奇瑞公关部门求解时,被对方以“上级尚无有关指示”为由拒绝透露任何信息。此后记者辗转与奇瑞最高层领导联系,最终仍被其秘书转告“现在是敏感时期,不宜接受采访。”与此同时,“下课”的主角孙勇也似乎瞬间销声匿迹。
“按说一家企业解雇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应该是寻常不过的事,奇瑞如此缄默可能是有难言之隐。”一位自称了解部分内幕的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关于孙勇“下课”真相,来自坊间和奇瑞内部人士的说法已有多种版本,而其中传闻最盛的当属“因言获罪说”。
自“空降”奇瑞之后,在敏感问题上出言大胆使孙勇不时成为争议颇多的焦点人物,不过这时他的锋芒已经被业界自然而然地引申为奇瑞的锋芒,而此前无论是奇瑞本身还是公司高管,谨慎低调似乎已成为某种传统。
但时下逐渐长大的奇瑞与其先期攀附的“亲家”上汽之间貌合神离已经不是秘密。随着奇瑞车在道路上奔跑的身影越来越常见,在与上汽、通用等国内外汽车“大腕”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中,上汽在奇瑞的进退问题被多次高温翻炒,外资企业频频把“知识产权”大棒指向一直声称走“自主开发之路”的奇瑞,其中奇瑞QQ与通用SPARK的争端被业界视为“远远超出产权纠纷本身”,随后旗云发动机与宝马MINI“共心”也引来一场口水战,而背靠通用的德尔福等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停止向奇瑞供货事件更是引发业界诸多联想。
“按说这些纷争属于奇瑞成长的烦恼,不应该都算在孙勇的头上。”这位隐名接受记者采访的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但在这些问题上孙勇的言行姿态无疑让上汽、通用甚至更多的外资汽车公司大光其火,再加上很多问题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妥善解决,外资对诉讼胜负也没有多大把握,而奇瑞一波接一波的新品上市和敢降敢为都直接触犯了它们的利益布局。”
他的推测是,奇瑞虽然正在快速成长,但眼下毕竟还没有长大到有足够的力量与多方抗衡,在很多方面还要守制于人,“在重重压力下,孙勇在奇瑞的结局只能是一个‘出头鸟’或‘替罪羊’。这倒不见得是有关方面非要把对奇瑞的一个中层干部看做眼中钉除去,而是奇瑞不得不表现出某种姿态而给对方一个交代。
孙勇遭遇“水土不服”旧疾?
早在孙勇前往奇瑞赴任之初,就有人表示这种选择“对于奇瑞和孙勇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冒险”。而此前在IT等热门行业已屡屡出现“空降兵”黯然“下课”的情形,由此认为孙勇“空降”奇瑞后“水土不服”致使其离职的论调也不在少数。
据奇瑞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孙勇对新岗位的高度投入堪称敬业典范,但其8年记者生涯和自信个性形成的张扬做派使他在奇瑞的人际关系并不太顺畅。“在公司为人处世不比在媒体,有时候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他告诉本报记者,孙勇某些思路并没有得到某些关键人物的理解,其动辄意气风发的言论往往被指责为“好大喜功”,其举措也每每遭到奇瑞部分元老的“非议”。
此前已传闻孙勇在大举改造革新奇瑞销售渠道时结怨颇多。在他执掌销售公司期间,奇瑞在全国的商务代表处由原来的8个增长到23个,销售服务商的数量也在以每月20家的速度增长,而一些老经销商们的利益不免由此感到“割肉之痛”。
此外孙勇强硬的作风也加剧了与老经销商的矛盾,据传北京一位颇具实力的经销商就是因为建店标准达不到要求而无缘从东方之子和QQ中获利。由此以拒绝继续经销和提供售后服务为要挟,联合上演“逼宫”,而这又成为孙勇遭遇奇瑞部分元老抨击的剑靶之一。
虽然奇瑞“春雷”系列降价行动、“东方之子”和旗云的亮相乃至QQ的热销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体归功于孙勇“出色的公关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但仍有一种说法称孙勇的表现并未能使奇瑞满意,虽经两度大幅降价,但奇瑞今年要完成10万辆的销售目标仍压力很大。据传,奇瑞常务副总经理尹同耀曾在10月初的干部会议上对其大发雷霆:“本月完不成17000辆的销售任务,孙勇你就请走人!”,但这一传闻并没有得到奇瑞方面的确认。
“不管是从外面‘空降’还是在公司内部提拔,职业经理人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干得不好就换掉,这样做本身无可厚非。”北京某猎头公司经理赵先生如是说。
奇瑞面临转折关头?
从委曲求全“借腹生子”到两年间10万辆汽车下线,“黑马”奇瑞曾经是中国汽车界的一个鲜活神话,其低价切入“虎口夺食”的市场策略屡试不爽。
但非议正由此而来。当消费者们为奇瑞车的价位鼓与呼时,关于奇瑞车低价原因的质疑就没有中断过。其中说法之一是咬定奇瑞车“抄袭”某某车型,以所谓“侵犯知识产权”为代价而减免了大量研发费用,另一种说法则针对奇瑞质量,指责其零部件质次自然价低,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入市“搅局”。
一位退休多年的汽车业元老表示,最初进入中国的汽车巨头们原本没把奇瑞、吉利这样的厂商放在眼里。但现在它们已经今非昔比,尤其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已经有了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竞争对手自然就不会放过了。“奇瑞和吉利都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新形势,对具体策略作出相应调整,希望它们都能够顺利度过转折期。”
其实不独奇瑞和吉利近年来“空降兵”来去频繁,前不久华晨也传出其主管营销的高级副总裁周勇江去任的消息。那么专家如何看待汽车业的人才流动现象?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对汽车问题关注颇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
他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速,新进入者众多,其中尤以民营企业为最。从汽车业人才流动方向来看,一般是从大中型主力企业流往中小企业或新进入的企业。但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当新进入者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一旦遇到危机或棘手问题,就很容易更换原本寄予厚望的管理者。再者,新进入者开始大都求贤若渴,以致人才流动加速,但有时也会“饥不择食”,企业遇到转折关头,管理者有可能就不适应。
北京一位新购奇瑞QQ的车主白小姐则告诉记者,“没有奇瑞这样的厂家,我们买车不定要吃多大的亏呢!不管奇瑞公司谁上谁下,我们可不希望奇瑞自己搞内耗,不然QQ以后的保养维修还指望谁呢?再说也不能让那些贪心厂家偷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