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计划令人目不暇接。先是年初浦东发展银行增发3亿A股;4月份民生银行又发行40亿元可转换债券;9月招商银行的100亿可转债更是引得基金群起反对;11日浦发银行董事会又通过发行不超过60亿可转债议案。此外,市场传闻民生银行也在酝酿再融资方案,而华夏银行董事长近日也公开透露公司拟二次融资。银行股如此频繁再融资,已经在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虽说每一个融资方案都是合理合法,但人们还是忍不住要问:银行股为何要频频融资?
资本充足率 银行“生命线”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风险有其特殊性和严格性。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项最关键的指标是资本充足率。银行缺钱的压力主要来自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在国际银行界,《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应低于8%,否则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影响到银行系统的安全。而就在今年7月银监会指出,目前11家股份制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7.31%,比去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而且我国目前使用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不尽完善,如果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新计算,各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将普遍下降两个百分点左右。此外银监会还强调,从2004年起将要求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季考核,必须保证在所有时点上都满足8%的最低要求,否则将暂停该行的市场准入。
管理层加大了监管力度,无怪各家商业银行惴惴不安。因此各上市银行纷纷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融资支持,使其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各项业务也可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加速壮大自身实力。因为目前距离WTO规定的我国开放金融业的时间只有两年,为了抵御届时国外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否则在竞争中将非常不利。
规模扩大 资本充足率下滑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以几家上市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其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我国银行业现阶段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大来实现资产规模的扩张,相当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在迅速扩大,无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对资本金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几家上市银行在股票首发时曾募集到大笔资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资产的快速增长,它们的资本充足率都在短期内迅速下降。如民生银行,2000年其A股上市,募集资金40.89亿元。两年中,民生银行以惊人的速度实行资产规模扩张,到2002年年底募集资本的优势已经发挥殆尽,其资本充足率降至8.01%。今年上半年其业绩仍然高速增长,与之相伴的却是资本充足率仅为7.11%。招行与之同病相怜,去年中期为16.38%,今年6月底已下滑至10.56%。因此招商银行发行上市才一年就迫不及待再融资以补充资本金。
作为银行,发展就需要以资本金的不断充实作为保障。但我国商业银行似乎陷进了这样的“怪圈”:资本金不够————融资————资本充足率提高———信贷规模扩大———资本金再次缺乏———再融资……资本充实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资产扩张的速度,造成的结果是企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资本充足率节节下滑。
银行要发展 投资者认同不够
似乎所有的上市银行都有充足的理由进行再融资,然而羸弱的股市经得起金融航母的轮番冲击吗?自从招商银行百亿可转债风波之后,银行股的融资成为越来越敏感的话题,以至于见银行股融资就口诛笔伐。市场也反映出银行股走势疲软。
上周末有媒体报道华夏银行正在酝酿第二次融资,本周一该股就创造了其上市以来的新低,在其他银行股均有微涨时下跌0.88%。其董事长也指出,华夏银行今年9月上市前的资本充足率是8.12%,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是13%;通过一次上市可以暂时解决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但随着资产扩大,两年后其资本充足率又会回到8%。
被民生银行寄予厚望的40亿元可转债也是时运不济。监管部门没有批准民生银行将转债计入资本净额,而投资者转股也步履蹒跚———已发行的民生转债因为遭遇行情寒流而“转不动”,截至9月底未转股的民生转债尚占发行总量的94.58%。近期又传闻招商银行迫于各方压力有可能更改融资方案。银行股再融资似乎已给投资者留下了很深的芥蒂,投资者一见上市银行再融资就不认同。
我国证券市场尚存在许多矛盾。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文/本报记者 余 珂 实习生 冉慧敏作者:余珂 冉慧敏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