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们都可以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关于企业各式各样的排名,其中尤以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最为引人注目。在敬重其不懈精神与辛勤劳动的同时,我们却不禁要问:“世界500强”排名对于中国的商界、企业界意义何在?世界500强要向我们证明的是什么?看了世界500强排名后,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对于那些没有上榜的企业而言,“世界500强排名”怎样起到示范效应与借鉴意义?
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排名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来看,“世界500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是让我们看到了经营数字上的差距;一是为我们树立了世界级的标杆与赶超目标,似乎仅此而已。而“排名”背后那些鲜活又高大的企业形象、企业思想、企业行为以及它们的经营之道、成功之路,辉煌背后的艰辛与苦涩,我们却所知有限。
看到了企业竞技场上的“世界记录”后,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要学的是什么、要练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经营数据上的差距,也在上面露露脸儿,那可利用的手法很多,不一定要老老实实的生产产品、兢兢业业的经营企业。再组建几个大集团或来几次大规模的行业兼并重组,几个分公司的销售额一相加,同样可以达到“上榜”的目的。但它的意义何在呢?我们是为了“上榜”而“上榜”吗?数据背后的“潜规则”难道不比数据本身更重要吗?企业间一对一的较量,企业中人与人效率与效益的比拼,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难道不比“营业收入”更具有说服力吗?带着这些问题,透过“世界500强排名”,我们还要探究排名背后深层次的差距以及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路。
“世界500强”排名与中国国际竞争力比较
看“世界500强”排名,在“营业收入”等经营数据背后,我们实质上要探究的是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包括经济、政府、企业、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与世界级水平的差距。
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弱势指标分析来看:
1)经济运行的竞争弱势主要体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低水平上;
2)政府效率竞争弱势主要体现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不高,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都不高,金融市场开放度和效率不够;
3)企业效率竞争弱势主要表现在生产率不高和管理技术人才不足;
4)基础设施竞争弱势主要表现在人均计算机和互联网拥有率低,能源消耗效率低,人文综合发展指数不高。
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劣势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差距,实质上我们要从“宏观环境”与“微观要素”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中国企业现实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状态。
通过以上数据资料显示与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成长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中,“教育”、“金融”、“科学技术”是其核心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力水平与发达国家均不可同日而语;对应于微观层面的生产要素,则表现为高端经营管理人才欠缺、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短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资本实力不足等;体现在实际运营层面则是生产效率不高、管理水平不高、能源利用率不高、文化水平与层次不高;反映到经营结果上,才是营业收入、营业利润、人均产出、品牌知名度、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等与“世界500强”相差甚远。
由此可见,剖析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不能脱离其生存的土壤与环境。而反过来讲,客观条件是现实,但它还不能成为我们落后的借口,认识现实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中国国际竞争力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彼此互动的过程,我们要以大助小,还要能以小“成”大。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生命细胞,还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生产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再贫穷的国家,也能走出世界冠军来;而再富有的国家,也不可能保证永远的强大,重要的是国家和国民的精神、决心与勇气。
“世界500强”排名与竞争力差距背后的思考
看“世界500强”排名,通过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劣势的比较分析,具体到我国企业的现实运营层面中,除了客观环境上的因素,我们更应关注以下几个起主导作用的核心问题:世界500强企业如何能创造出如此优秀的业绩?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基因”是什么?世界500强企业是怎样经营与赚钱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赚钱的方式比赚钱本身更重要、更长久、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我们当然不是不注重结果,但结果只有与过程联系起来看才更加完美和生动,才有借鉴的意义与价值。而今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结果”,却未能透视其内在的生存法则,很容易让人舍本求末,异想天开,以为成功不过是一种偶然再加上一点儿运气。
透过现象看本质,可量化的数字背后,我们与世界500强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土壤?资源?市场?核心能力?还是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但却没有世界级的管理大师。中国出了很多百万、亿万富翁,但落马入狱的也不少。中国人做企业更愿意把它做成自己的王国,却没有在思想上解放每个人、发挥每个个体的创造力;中国人做产品满足的是消费者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但很少能创造性地开发更高一层的需要、主导产业方向;中国人做市场讲究的是气势恢弘,动不动就挂起地图来要占领全中国,但很少能把每个细分市场做精、做透,做出耐人寻味的品位来。
世界500强向我们展示的不是他们的经营业绩,而是他们的竞技水平;不是他们生产的产品,而是他们精心培育的品牌。产品与品牌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物理生产的过程,后者是发生在消费者心中的化学反应。我国的企业前者是做得越来越好,并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而后者却总比别人矮了大半截。原因何在呢?
首先,从个体因素分析。国民总是青睐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牌,自己却塑造不出来。我们可以拼命地工作,接更多的国外订单,生产大量的产品,但真正的消费物品以及办公用具还是贴了国外品牌的洋货多。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打工”,而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东西却创造不出来。物质之上的精神需求与享受不是来自于自身的劳动实践而是别人思想、精神支配下的产物。就个体而言,我们似乎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生活追求的又是什么。
实质上,对于“人”而言,物质与精神是其全部的生命内容。而对于中国人近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沧桑历史,我们也可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做一简单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并不富裕,但中国人的精神全世界人民都不可小视,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打赢了朝鲜战争、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创造了许多在当今看来都难以逾越的历史奇迹。那时我们的精神远远大于物质,物质的贫乏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向往,反而在那个时代,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产业工人”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大家对工作充满虔诚、对生活充满敬畏、对未来充满希望。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我们身边的生活(物质形态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思的却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否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我们对物质的欲望与对精神、理想、信念的渴求是否同样强烈?!一旦人类失去了信仰,极大的物质丰富是福还是祸?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五千年优良文化传统,如何在新时代里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文明的是物质还是精神,文明的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我们的国民在全球市场中,生产物质产品多还是生产精神产品多?应用思想创造力多还是发挥体能优势多?而我们自身在生活消费上,是消耗粮食多还是消化知识多?是生活享受多还是投身事业多?实质上,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精神,但更不能让物欲支配了精神。物质与精神需要合理匹配,在静态意义上做到“不偏不倚”,在动态发展中实现“螺旋上升”,并且精神应永远走在物质的前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应由自己的思想意识支配,并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
其次,在企业运行层面。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增长、产品规模在扩大,但仍比不上世界500强企业的实力与份量。这其中的落差,经济实力是一方面,经营模式、产业策略、价值系统等的薄弱则更加致命。
计划经济时代,有国家政府告诉企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市场经济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无穷,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再加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波动感性多于理性,产品销售往往是大起又大落。
企业江山好打、守业艰难,今年还是“标王”、明年就退隐了江湖。在这样一个“乱市”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坚持到今天仍健在的企业,是那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市场无情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升华的企业。我们应为这些仍旧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企业喝彩,但也正因为今天的来之不易,所以更要好好珍惜,非但不能有一刻的放松与懈怠,还要再上一个大台阶。因为中国的英雄还没有真正登上世界的最高领奖台。
考察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之间的差距,不用看最后的经营数据,仅仅看看我们的产品市场层次、产业链条位置、产出经营方式就一目了然了。中国的产品绝大多数满足的都是消费者初级阶段或低层次上的物质需求,美其名曰以“规模”取胜;中国的产业凡是已经向世贸组织放开的都已有大量外国资本与跨国企业进驻,我们不是通过“合资”来共同求发展,就是成为别人产业链条中最没有战略意义和想象力的生产加工环节,在专业术语上叫做“发挥比较优势”;中国的企业工作强度加大了,但工作效率与工作品质没有明显改善,还是较为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制造的也大多是没有“精神”和“生命”的半成品。技术要进口别人的,品牌也要贴上别人的,产品才能有市场。即使是做大、做强了几个知名企业,大多数却仍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产权改革”、“体制转型”、“59岁现象”等深层次的发展瓶颈问题。企业的名不正、言不顺,产品与品牌的生命就更只是悬于剑上,前途未卜了。而那些靠自己的积累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又很难得到政策、银行、资本市场的青睐,即使是满腔热情,真正地做出国际品牌来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面对个体因素与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我们不回避现实,但也应该看到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能够把握住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的路还要自己走,做人要有自信,做企业要找到感觉,这个感觉来自于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把握以及对现在的珍惜。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但不能照搬照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企业的生命都是独特和唯一的,我们可以焕发精神、再塑自我,却没有必要非要迎合别人的评价与口味。
世界500强向我们彰显的是他们作为成功者与领先者的地位与实力。我们生发出来的是一种向往与羡慕。但哪个成功者背后的道路是平坦的,多少勤于此道者却未能获得成功,又有谁敢说百年之后仍能位列于其中。因此,关键的不是现在的“强”与“弱”,而是面对眼前的这座大山,我们如何启发智慧、激发潜能,来几个三级跳、跨越式,打破既有的格局、刷新世界的记录,开创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