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百年企业风云变幻—《科技智囊》特刊 > 正文
 
检阅中国企业两大方阵——国有企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 15:12 《科技智囊》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伴随新中国的诞生而产生的,国有企业在建国后的五十多年里,为祖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这场经济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的二十五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围绕着改革这条主线,因此,本文将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介绍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改革的道路。

  历史篇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大事记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的历程。在这二十五年的进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并使国有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八十年代的基础上逐步转向机制转换、政企分开、制度创新和战略调整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平稳实施,国有企业逐渐发展壮大。1、第一阶段: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

  改革的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企业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扩权让利,即扩大企业自主权,赋予国有企业一定的财力。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9年5月国家经委、财政部等六个单位选择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197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开征固定资产税、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五个文件,要求地方部门按照统一规定的办法选择少数企业试点。

  1981-1982年在公交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

  1983年实行第一步利改税,将国有企业上交利润改为交纳流转税和所得税。1984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规定扩大企业10项自主权。

  2、第二阶段:建立经营责任制,国企进一步松绑

  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10月到1993年10月。在这个阶段中,企业改革的特点是以建立经营责任制为主。

  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解决好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4月国家体改委在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股份制应成为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的一个办法。7月,我国第一个股份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84年首次推行了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到1988年底,全国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已占83.2%;这些企业生产增长16.5%,实现利税增长27.1%,都好于同期全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1984年福建省的一封自下而上要求给企业松绑的《呼吁书》在全国引起轰动。紧接着《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不久,《人民日报》转载了福建55名厂长、经理写的呼吁书,引起了国家体改委的注意。从此,“松绑”成了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改革最通俗的说法。同样,也是在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就遇到了这样的选择,上级下达的17万元利润指标无人敢承包下来,这时,默默无闻的马胜利脱颖而出,承包了这个企业。马胜利因为他的贡献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夜之间,“马承包”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改革明星。

  1986年辽宁省的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国家随之相继颁布了《企业破产法》、《企业法》。

  1986年11月来北京出席中美金融研讨会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凡尔森先生,在受到邓小平接见的同时,还收到了邓小平赠送的一件礼物:中国刚刚上市的第一只股票,面值5元的上海飞乐公司股票。几天后,凡尔森来到了上海,他要为邓小平送给他的那张飞乐股票办理过户手续。

  1987年初按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实施多种经营承包或租赁的责任制,截止到1988年底,全国已有91%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部分国有企业开始了股份制与企业集团的试点。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对“两权分离”改革原则做了更为明确的论述。对于深化改革中如何实现两权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当时有种种议论,曾经确定在小企业中主要搞租赁,在大中型企业中主要搞承包。

  1990年国家对234家国营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双向”承包:国家对企业承包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供应,企业对国家承包上缴利税、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三项指标的合同兑现指标。

  1991年初95%的第一轮承包到期的企业签订了新一轮承包合同。承包制也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包括经济效益指标、发展潜力指标和企业管理指标在内的综合配套的承包指标体系。承包基数趋于进一步合理化,全国承包基数总体水平提高了55%。第二轮承包较大幅度地调整了承包主体,风险抵押机制增强,全员承包范围扩大。企业承包的形式主要有“双保一挂”、减亏承包、行业投入产出承包、定额承包、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等。

  3、第三阶段: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配套改革的新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至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政策法规: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开始由政策调整转向创新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方针,概括为: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而不是把所有国有企业救活;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放小,对国有大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放开放活大量小企业;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包括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必须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战略调整:

  当我们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300多年的探索。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以1994年为例,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是何等艰巨。

  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开始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兼并联合,培育出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和大集团。1991年全国开始不断出现各种类型的试点企业。

  1994年国务院决定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随后,各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确定了一些试点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

  1995年试点企业集团发展到56个。

  1996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已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企业总数达2343家,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

  1997年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抓紧培育大企业和大集团,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扩大到120户。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重组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这两家企业集团的资产总计都在4000亿元以上,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和产供销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1999年组建了军工十大集团,有色金属三大集团。

  2000年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基本形成。

  2000年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确定的及各地选择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2700户,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革。

  2000年,列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3.7%。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2000年中国电信、中国移 动通信、中国联合通信、中国卫星通信、中国铁道通信5家(集团)公司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方案组建或重组。

  2002年5月16日随着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新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的正式挂牌,中国电信业“5+1”的格局最终形成,即由中国电信、中国网 通、中国移 动、中国联 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星通讯六大集团公司共同撑起中国电信运营市场。我国通讯与信息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实施阶段:

  1997年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数为6599家,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国家加大了企业兼并、破产、关闭“五小”(小高炉、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纸)等政策的实施力度,三年脱困就是要使这6599家亏损企业中的大多数扭亏为盈,走出困境。

  债转股、技术改造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促使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管理重组、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00年底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从1997年的6599户,减少到2000年11月的2208户,扭亏企业比例达66.5%。这些企业有的实现了扭亏为盈,有的关闭破产后退出了市场,有的被兼并或进行了改制。

  2001年底由国务院和省部级政府批准成立的企业集团、中央管理的企业集团以及国家重点企业中的企业集团共计2710家,年末资产总计达12.8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占全部企业集团的93.1%,营业收入占88.5%。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0亿元及以上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有179家,它们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企业集团的64.3%和65.6%。179家特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有165家。

  在全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已经改制的有1994家,改制面达73.6%。其中,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有801家,占改制企业的40.2%;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有814家,占改制企业的40.8%;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379家,占改制企业的19.0%。

  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问题。企业人员过多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难题。富余职工下岗分流,是振兴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九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199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自下而上地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体系。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

  1998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个部委就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建设等有关问题联合发文,强调凡有下岗职工的企业必须100%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下岗职工必须100%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再就业服务中心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组织职业培训和开展就业服务等职能。企业不能把下岗职工推到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政府机构去托管。

  在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方面,原则上采取“三三三制”的办法解决,即财政预算安排三分之一、企业负担三分之一、社会筹集三分之一。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3年期满仍未再就业的,应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按有关规定享受失业救济或社会救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容纳企业的下岗职工,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8年至200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累计产生下岗职工2550万人,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300多万人通过企业内部退养等方式得到安置。

  2001年以后国有企业将不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也将不再以“下岗”的形式处理企业员工,下岗与失业逐步并轨。这一工作已经在辽宁省开始试点。2001年7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辽宁省的社会保障改革试点方案,并于7月8日正式启动。其试点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下岗与失业并轨。以后国有企业不再产生新的下岗人员,国有企业清退的员工将以失业人员对待。

  主要任务及重要手段: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三个阶段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是一个重要环节。激励和约束是发挥经营者潜能的重要手段。

  年薪制作为激励方式之一,在我国90年代初开始试行。“九五”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1992年上海市轻工局选定所属的上海英雄金笔厂等3家企业在全国率先试行年薪制。

  1994年9月深圳市出台了《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年薪制试点办法》,随后,四川、江苏、北京、河南、辽宁等省市也开始了年薪制试点。

  1997年3月原劳动部在印发的《关于“九五”时期企业工资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在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中积极稳妥地推行年薪制。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也指出:“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可以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但不要刮风”。

  1999年全国除云南、贵州、海南、江西、宁夏、西藏外,其余25个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地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实施了年薪制试点,试点企业总数有9000余家。

  各地区实施年薪制的情况虽有较大差别,但大多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来看,年薪的构成一般分为基本薪酬(岗位薪酬)和效益薪酬(风险收入或风险金)两部分。基本薪酬与企业规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挂钩,效益薪酬一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相关联。年薪的兑现形式以货币为主。

  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

  1998年出台《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后,国家先后派遣了两批共38位稽察特派员进驻到62户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实地稽察。

  200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另一方面,为保证激励和约束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

  2000年全国31个地区中,除内蒙古、江西、福建、湖南、海南、重庆、云南、西藏、陕西、宁夏、青海外,其它20个地区已对一些国有(含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会计委派制试点。试点企业总数达618家,占全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4.3%。

  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两次前往东北老工业区,进一步推动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该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将出台进一步的措施,以使改革更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翻开新篇章。

  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的成果

  中国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只有五十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五年之中,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一步一步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而且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使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保持了稳定的局面,这本身就是一项伟业。

  1、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果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高达2392亿元,比1999年增长1.4倍,比1997年增长1.97倍,创历史最好水平。

  从宏观经济看

  2000年中国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变动与企业效益的增长是一致的。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2000年我国GDP比1999年增长8%,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扭转了近两年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它标志着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这是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的大环境。

  二是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和税收增幅均在20%以上,据测算,新增税收中直接来自于当年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提高的约1500亿元,占总增收额的三分之二。三是货币流动性明显增强,企业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

  2000年末流通中现金余额比1999年末增长8.9%,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1999年增加2500亿元,是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企业存款余额增幅高达18.6%。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效益的明显好转。

  从工业发展情况看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税收等指标都增长较快,与企业效益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

  一是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1%,这是1994年以来首次出现的两位数增长。

  二是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0.5%,产品销售利润增长36.8%。

  三是产销率明显提高。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7%,比1999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四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减少。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亏损额比1999年下降26.7%,这实际上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净利润。

  五是国有企业景气指数连创新高。

  2000年国有企业四个季度的景气指数在110至121之间,创下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从企业财务指标的均衡性看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在月度间的分布比较均衡,后五个月每月利润大体保持在220亿至230亿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效益形势的好转是比较客观的。

  从地区看,31个省区市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盈利增加。

  1997年有12个省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处于净亏损状态。

  2000年底31个省区市全部实现了净盈利。盈利达100亿元以上的省区市有6个,共盈利1535.4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盈利的64.2%。这与这些地区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效益的增长是一致的。

  从行业看,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有12个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或持续盈利。1997年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有4个净亏损。

  2000年底除煤炭、军工以外,全部实现了净盈利,仅纺织、石化、电子等八个盈利行业的利润就增加了近1200亿元。

  从企业看,国家重点企业中盈利企业增加,亏损大幅减少。

  在统计的515户国家重点企业中,盈利企业共有453户,实现利润2339.7亿元,同比增长87.1%。正是这些重点企业盈利的大幅增加,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2000年国有小企业实现利润48.1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净亏损的局面。2001年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国有大型企业表现最佳。全国国有大型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共有9453户,拥有资产总额116725.2亿元,比2000年增长13.8%;所有者权益47581.1亿元,比2000年增长7.3%;主营业务收入49274.6亿元,比2000年增长2.3%;实现利润总额2731亿元,比2000年增长0.7%。

  2001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97%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当时,国有大型企业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石油价格下跌、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调整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冲击,但仍然继续保持了效益水平的稳步增长,所实现的利润总额达2731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811.2亿元)的97.1%。其中:中央大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36.2亿元,占74.5%;地方大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4.8亿元,占25.5%。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效益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增收节支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00年增长2.3%,但主营业务成本比2000年减少120.5亿元。

  2001年全部国有企业中77.9%的上交税金来自国有大型企业。

  2001年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以及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的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实际上交税金5209.2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实际上交税金的77.9%,比2000年增长28.5%。其中:中央国有大型企业实际上交税金3532.7亿元,占67.8%,比2000年增长27.7%;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实际上交税金1676.5亿元,占32.2%,比2000年增长29.8%。

  另外,国有企业六成多的资产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

  2001年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形式,国有大型企业的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张,资产总额达到116725.2亿元,比2000年增长13.8%,是1995年的两倍多,占2001年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65.1%,比重比199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有大型企业的单户资产规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2001年全国大型企业户均资产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是1995年的两倍。

  2001年全国大型企业资产总额中,中央国有大型企业占用资产总额65967.6亿元,占56.5%,比2000年增长6.4%;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占用资产总额50757.6亿元,比2000年增长7.2%。

  2、社会效益方面的成果

  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特点如下:

  首先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资本结构正在得到有效改善。

  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5%,比2000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全国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低4.5个百分点。随着资产负债水平的降低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偿债能力符合国际标准值的国有大型企业数量逐年增多。

  2001年在全部国有大型企业中,速动比率达到国际标准值的企业占29.1%,比2000年增加114户;流动比率达到国际标准值的企业占13.5%,比2000年增加137户;获利倍数达到国际标准值的企业占28.5%,比2000年增加59户。

  其次,国有大型企业减员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1年为继续巩固“扭亏脱困”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国有大型企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在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有效裁员。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年末职工人数为2589.3万人,比2000年减少204.1万人,按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人均工资13867.6元计算,可节省工资费用283亿元。2001年国有大型企业年末职工人数比1995年减少708.9万人。

  2001年中央国有大型企业年末职工人数为1176.9万人,占45.5%,比2000年减少44.2万人;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年末职工人数为1412.4万人,占54.5%,比2000年减少159.9万人。

  第三,国有大型企业的资产进一步向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转移。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推动了国有大型企业的经营实力不断向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转移。

  2001年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户数比2000年增长12.7%,比1995年增长75.6%,年均递增9.8%;占用资产比2000年增长6.4%,比1995年增长60%,年均递增17.3%。

  第四,国有大型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1年排名前50位的国有大型企业资产总额、实现利润、销售收入和上交税金分别占全部国有企业的37%、75.6%、34.4%和44.7%。

  2001年随着国有大型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达到11家。其中,排名在100位以内的国有非金融类企业有3家,分别是中国石化(68位)、国家电力(77位)、中国石油(83位)。

  2002年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稳步发展,国有资产总量突破11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8.2%。

  据财政部会计决算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共计118299.2亿元,比2001年增加8982.8亿元,增长8.2%。在全部国有资产总量中,经营性资产为76937.8亿元(占65%),非经营性资产为41361.4亿元(占35%);中央占用国有资产为56594.2亿元(占47.8%),地方占用国有资产为61705亿元(占52.2%)。

  2002年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比2001年增长5.2%。在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一般工商企业(含境外企业,下同)占用65476.7亿元;金融保险企业(含境外企业)占用10223.0亿元;各类建设基金占用1238.1亿元。

  从结构变动情况看,一般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金融保险企业国有资产继续稳步增长。

  2002年一般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比2001年增长了6.9%,占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比例为85.1%,比2001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比2001年增长了8.6%,其中,中央所属金融保险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比2001年增长了11.4%。

  2002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比2001年增长14.4%。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国有资产30406.1亿元,比2001年增加4242.6亿元,增长16.2%。

  总之,国企改革的成就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9年到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3%,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0.2%,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5.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1.1%,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50%以上。国有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在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铁路、兵器、船舶与航天航空等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989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从7.4万户减少到4.7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1.8万元提高到5.5万元。

  三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强优企业。

  按销售额排序,排在我国企业前10位的都是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11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在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514户,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数的0.3%,但2001年其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的59.2%,销售收入占41.9%,实现利税占47.6%,实现利润占49.4%。国有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四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有企业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中国自行研制的60万千瓦火电机组、50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各项性能参数均达到国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五是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

  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改制面达到83.7%,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得到国际资本市场和战略投资者的认可。

  现实篇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国有企业只有充分认清这种变化,并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继续前进。

  认清形势

  宏观环境在变化。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环境总体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也一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近一两年中,世界经济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个增长放缓的状况。在这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情况下,中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美元汇率的不断下跌,对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国有企业的影响就更加严重了。

  近来,一些国家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有许多说法,国有企业,特别是有进、出口业务或海外分支机构的国有企业要对此引起重视。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但考虑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国家还会在某些方面做一定的调整,其中出口退税就是一个主要方面,出口退税的调整方案已于日前出台。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为使我国的经济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且对有关的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随着这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原有的一些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我国的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外资企业在我国将逐步享受到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过去一直受到关税和非关税保护的国有企业将因此受到较大的冲击。

  中共十六大以后,国家加快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国有企业的重组、兼并、收购又出现新一轮高潮,而且在未来的国有企业重组中,外资企业也将被允许参与进来。面对这种企业体制改革政策的快速变化,我们的国企准备好了吗?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这次会议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重要问题纳入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一定要密切注意国家总体经济环境发展的每一步变化。

  行业结构在变化。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国家正逐步通过各种形式调整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国有企业将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一些领域中退出,逐渐集中到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这对六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原有的属国家非垄断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下,国有企业必须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自身的体制,考虑未来的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

  竞争环境在变化。在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在发生极大地改变。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步趋于成熟,民营企业的实力、规模也都在不断壮大。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有很多限制和压力,他们在经营方面更加灵活,应变也更快,更善于捕捉市场机遇。

  国内合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多年来的经营实践增加了他们对国有企业的了解,在市场竞争中他们对国有企业形成的威胁也在逐步升级。他们当中,对国有企业威胁最大的是那些国际上老牌的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企业规模上,在资本实力上,在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外资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国有企业在竞争方面的难度。

  竞争将不仅在本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国有企业是否真正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企业要对自己的竞争态势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护性政策将逐步消失。在国家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政企分开意味着政府将不再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直接干预,并将从以往主要进行行政审批转向主要为企业提供基本保障和服务。政府将重点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并对内资与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

  又要面临来自民营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强有力的挑战,这对国有企业的“生存能力”确是一种考验。

  市场环境在变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在不断丰富。从经济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从物资短缺时代进入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大多数行业也都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国内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调查,一半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仅为10%左右;国内一般消费品三分之二过剩,三分之一持平。另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致使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都明显缩短,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导致了我们一些本来就已经处在困境的国有企业在经营上出现更多问题。

  技术和经营模式在变化。我们的国有企业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出现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可是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有些企业虽然看到这一点,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也只是看到了而已。这一点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是最为可怕的。

  企业要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的同时,努力寻找办法,在这种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出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将传统的工业产业与高新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地创新,让老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优势。

  发现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大量的资源浪费、劳动效率低下、冗员包袱沉重、腐败现象不止、资产流失严重等现象长期难以突破。

  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是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来。是否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有企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各种不良现象的最有效办法。从表面上看,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不少企业也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这种制度的建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框架”上,它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外,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不少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公司制改革,也没有成立董事会。在一些国家重点企业中,很多是国有独资企业,在这些独资企业中至今还在沿用总经理负责制。在一些国有控股公司企业中,由于“一股独大”,董事会、监事会不能体现出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制衡和监督作用,企业内部人员独控问题十分突出。在这样的企业结构下,上述企业不良现象也是时有发生。

  目前国有企业在选拔任用企业负责人的方式上仍与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有距离,经营者的市场化配置还没有形成。国有企业的用人方式单一,用人来源仍然不能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任用的模式,选拔评价企业负责人的方法和标准不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这样一来,企业主要经营者的经营责任就会大大缩水,就会出现领导干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里干不好,那里照样干”所说的就是一些国有企业干部制度的真实情况。在这种用人机制下,真正受到损失的是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国有资产。

  在国有企业用人机制方面,现在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对高层领导人的任用上,在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对科技研发人员的激励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中坚力量离开了企业,他们的离开在有形的方面使企业经营效益降低、成本加大,在更为重要的无形方面,直接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下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变革、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国有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到其中的根本问题是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而体制问题的核心就是企业产权问题。

  未来篇

  中共十六大已经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它将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改革当中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对国有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国有企业现行体制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国有企业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对国企改革将加大力度,并将重点放在体制改革上。这样的改革环境将给国有企业带来一次新的发展契机。国有企业要从自身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这次机会,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积极参与重组,做好“进、退”准备。十六大以后,国家加快了国有企业重组的速度,力求使重组后的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迅速得到加强,使它们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同时,国家将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国有企业从非国家垄断性行业当中“退出”,对于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将依据有关法律进行破产处理。面对这样的改革局面,作为国有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尽快根据自己企业或公司的实际情况加快企业重组的步伐,使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得到迅速扩充,为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化竞争奠定基础。作为国有中小型企业,则一方面要寻求重组的机会,使企业得到更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进、退”准备,随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以便使企业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新生。

  加强内部管理,推进管理现代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为企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保证。

  在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方面,重点应放在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上,将现代管理理论、工具、方法与企业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改进和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降低成本,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推进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的进程。

  国有企业在强化各项专业管理的同时,还要抓好以战略管理为重点的综合性管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要重点抓好大型企业集团的整体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使企业经营国际化。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企业的主辅线分离是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主辅线分离,企业的主业会更加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得到加强。在过去的改革中,很多企业对主、辅分离后,所分离出来的辅线部分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国有企业在未来的改革中一定要对辅线分离做好充分的安排,要为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缓解社会再就业矛盾开辟新途径;要对分离出去的辅业进行彻底的改制,积极吸收民营、外资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分参股,将其改造成为股权多元化的经济实体,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积极探索,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共十六大报告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工业化建设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更不能重复过去我国工业发展的老路子,而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此,国有企业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有新思路,要用可持续性的战略眼光去认识和指导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国有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应当考虑,生产经营方式由依赖于“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产,支持、引导和推进产业向生态型、环保型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依靠科学技术,推广工业生态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共进。

  随着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下推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各项措施的出台,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将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愿中国国有企业在新的改革历史阶段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和更加恢弘的成就,为国家的兴盛、人民的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网络调查赢取丰厚大奖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数码摄像机、彩信手机,冬日里的狂拍大奖!让你体验情与爱!
  新东方商务英语—白领成功基石! 英语口语速成攻略 任汝芬领衔冲刺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体验缠绵中的滋味
回味激情后的温柔
非常笑话
非常心情加油站
让你越看越过瘾
图片
铃声
·[王 杰] 我比他好
·[和 弦] 黑客帝国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