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晓燕 北京报道
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化)改名了。
11月6日,中化办公厅负责人称:从11月份起,公司将统一使用新的名字———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而就在几天前的10月1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泰国总理他信的见证下,中化与泰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集团PTT签订的《与泰国石油机构谅解备忘录》中,还是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名字出现。
但其实,早在今年8月份,中化总裁刘德树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就反复强调,“中化早就不是一个外贸型企业了”,并称,“改名申请已经上报国务院了”。
改名背后的关键考虑是公司战略的转型和延伸。
刘德树表示,进出口公司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目前中化公司经营范围和内涵都已超越了进出口贸易的范畴,原有名称已经不能表述公司现在的内涵、定位和市场价值,更不能表述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3月1日成立的中国进口公司。1961年1月1日,中国进出口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化开始了在其三大核心主业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域进行上下游的延伸战略。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中化意识到,要做到大而强,必须要有可以着陆的实业。
在中化的三大核心业务领域中,化肥、化工领域首先完成了上下游的延伸。2002年,石油业务的上下游延伸也顺利得到突破。中化获得国务院批准,和三大石油公司一起,成为第四个可以在海外开发上游油气田的中国公司,并注册成立了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从此,中国石油市场开始并列四大石油公司。
在中化,石油业务已经被确立为中化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并成立了中化石油中心,下设原油中心、成品油中心、实业公司和勘探开发公司四个分中心,主营产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航煤、燃料、液化气等,同时继续着力于油、气田的开发及石油炼制等业务。
中化获批后,第一单交易是在中东地区斥资2.3亿美元收购了PGO的子公司。
除了中东地区之外的目标还有南美和东南亚地区。10月18日,中化与泰国的石油机构PTT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石化产品销售,发电厂项目,石油管线项目和炼油行业开展全面的战略合作。
PTT公司是泰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集团,其前身是泰国石油局。2001年,PPT成为上市公司,60%以上的股权由泰国政府持有。PTT公司拥有泰国大部分石油、天然气资源、2600余公里的天然气管线、四大炼油厂的股份和泰国国内最大的加油站网络,连续10年占据泰国成品油零售最大市场份额。
除了在海外拥有油气田之外,中化在炼制、贸易、分销和物流服务环节均有涉猎,一条全方位的石油产业链已经形成。
中化在能源进出口领域浸淫50多年的中化,每年进口和国际转口原油业务量3000多万吨。这其中有1000万吨是供给国内炼厂和石油公司的,另外2000万吨是在世界其他各国之间流动。
而且,中化早早地将眼光转向了炼厂。在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石油炼厂———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时,中化就是第一大股东,占有33.6%的股份。西太平洋的炼油量在800万吨。
此外,中化已经建成了2座原油码头,运营能力达10万吨级和25万吨级,并拥有成品油码头2座,营运能力为3.5万吨和1万吨级。中化还拥有中国最大的石油转运岙山基地,并承建了500万吨储备能力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