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于10月30日向新闻单位通报:本次渭河洪灾造成的损失惨重:洪水淹没了102万亩农田和55个村庄,致使渭南东部250平方公里的大地沦为一片汪洋。56万人受灾,在灾情最重的三门峡库区的华县和华阴市,现在仍有13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变成悬河的主要原因
记者从陕西省水利厅获悉,水利部领导日前率部分专家学者对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遇仙、石堤、罗纹及方山河口、华县水文站等8个点进行了现场考察,详细了解了渭河淤积和今年渭河洪灾情况后,召集陕、晋、豫三省有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时指出,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降低潼关高程(潼关高程是指黄河潼关断面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的相应水位)是真正解决渭河问题的出路。
水利部有关领导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悬河,主要责任是三门峡水库,这不是责任问题,而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从原有经历水沙条件和运用方式来看,以潼关高程降低2米作为工作目标,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争取使潼关高程降到326米左右,是较为合理、现实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不是对三门峡水库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运用。现在谈调整是因为有小浪底水库和一些新的条件可以利用,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基本上可由小浪底承担,遇到千年一遇洪水时,三门峡水库还需蓄水。
关键在于“降”
专家提出,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把潼关高程降低2米,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要在“降”字上下功夫。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工周文浩说:“从秦汉到建三门峡水库前的2000年间,渭河虽多泥沙,但一直是一条冲淤平衡的河流。三门峡建库以前,潼关河床处于轻微抬升状态。在最近377年内,潼关高程每年上升0.04—0.05米。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运用,运用初期就使包括陕西省潼关地区附近的三门峡库区发生了严重淤积,造成潼关高程[指潼关(六)断面1000立方米/秒水位]迅速抬升。”
我国著名泥沙研究专家、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曹如轩说,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蓄水后,库区泥沙淤积严重,1969年潼关河床高程,仅9年就从323米抬升至328.4米,比建库前抬高5米多,形成悬河。三门峡水库经过两次改建,曾使潼关高程下降至326.6米,下降了1.8米。1973年至今,三门峡水库使潼关高程又抬升,2002年曾达到329米。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多年出现枯水,主槽萎缩,目前过洪能力已由建库前的约5000立方米/秒萎缩为现在的不足2000立方米/秒。主槽过洪能力差,致使堤防抗洪标准不断降低,今年8、9月份陕西省渭南地区渭河“小水酿成大灾”,就是沉痛教训。
在郑州召开的“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上,水利部科技委委员、有关科研院所、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水利厅及黄河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及代表对尽快控制、降低潼关高程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形成了专家调研意见。陕西水利厅副厅长洪小康在会上指出,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带来了利益的刚性。此次调研会明确了主题,就是要在“降”字上下功夫,要在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上下功夫。他强调:“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水库低水位运行对潼关高程影响很有益处。”曹如轩教授建议,三门峡水库在汛期中应该敞洪,非汛期中蓄水位应该较低,这样潼关高程降低2米是完全可能的。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在10月31日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采访时,也主张废弃三门峡水库。他认为,三门峡水电站应当废弃。放掉水,不要发电了,“就是说全年畅水,放低水位。”和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利部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他们共同呼吁,三门峡水利枢纽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文/本报记者刘晓辰
本报通讯员 李亦南作者:刘晓辰 李亦南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