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担保已成股市毒瘤 啤酒花事件凸现其杀伤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11日 06:01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恶意担保的主观目的性非常强,即将担保作为一种从上市公司掠夺资金的方式 近一个多月来,由恶意担保引爆的“地雷”一个接着一个。从奥园发展、神龙发展,到近日的啤酒花,几家公司的劫难无不发端于恶意担保。显然,恶意担保已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成了我国股市的一大“毒瘤”。 近年来,上市公司被担保拖下水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近一个多月来,由恶意担保引爆的“地雷”更是一个接着一个。从奥园发展、神龙发展,到近日的啤酒花,几家公司的劫难无不发端于恶意担保。由此,不仅导致公司自身股价应声跳水,更使得担保圈内的公司连带遭劫,投资者资产严重缩水。显然,恶意担保已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成了我国股市的一大“毒瘤”。 触雷者屡见不鲜 恶意担保有别于上市公司因正常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公司间互保或关联担保。后者的动机相对单纯,主要是为了上市公司融资的方便。而恶意担保的主观目的性非常强,即将担保作为一种从上市公司掠夺资金的方式。其往往表现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通过其控股地位,利用上市公司对大股东和关联企业进行巨额的贷款担保,将上市公司变为“提款机”,最终上市公司被彻底掏空。 我国股市遭遇恶意担保被掏空的上市公司不乏先例。ST猴王自上市以后就一直处在母公司猴王集团的完全控制之下。猴王集团除了长期挪用上市公司十几亿元的资金外,还冒用ST猴王的名义为自己贷款3.7亿元,又让上市公司为自己另外3个亿的贷款提供担保,最终把上市公司掏空。被大股东恒通集团当成提款机的ST棱光也是如此。其近5亿元的对外担保中有逾3亿的担保对象为恒通集团的子公司。*ST长控在泰港实业成为其实际控制人后,不仅被泰港占用资金达近2亿元之巨,还先后为其在银行借款2.05亿元提供担保。中科创业则利用数家被控制的上市公司相互担保贷款,并最终形成了一条高达54亿元的超级资金链,操纵股市,违规谋利。 圈钱手段几近疯狂 相比之下,近期暴露的几起恶意担保事件的影响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通过恶意担保圈钱,大股东或公司实际控制人利用的是上市公司的信用。这些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利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子公司,触角已伸向地区内其他上市公司。以啤酒花为例,该公司目前已经查处近18亿元的担保黑洞,其中有8亿元曾经披露过,在这些担保中有不少是啤酒花与同地区一些上市公司的互保行为。如与友好集团的互保金额就达1.8亿元,汇通水利为1.1亿元,新疆众和为6800万元。啤酒花的泡沫破裂了,这些公司不可避免地受牵连。 担保资金究竟用在何处,难以言明。奥园发展(原诚成文化)9月26日的诉讼公告中指出,海南诚成药业于1997年12月29日与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签订协议,获得外币贷款38.4亿日元。据媒体报道,奥园集团怀疑该款项并未按贷款协议投入到从事汉方中成药和西药健康保健药品的开发研究中去,而实际被转移到了奥园发展前董事长刘波在日本经营的业务发展并不顺利的公司。 一旦事发,往往已是亿万财富化为乌有,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银行坏账由此产生。资料显示,神龙发展(原福建福联)与关联企业互保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奥园发展“刘波事件”发生后,目前起诉奥园发展的绝大多数为银行。 空子到底在哪里 在近年来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缘何仍然有啤酒花、神龙发展、奥园发展等一批上市公司可以将投机行为及违规行径放大到肆无忌惮的地步,恶意担保现象暴露出的深刻问题值得深层次分析。
内部决策失控,公司治理不规范,为问题发生之根本。啤酒花担保累计总额逾17亿元,远远超过公司净资产。对此,投资者不能不问,这么高的担保数额公司是如何决策的。而随着近来诉讼等事件逐步浮出水面,奥园发展已经宣称,公司董事会对某些担保并不知情,不排除有人为伪造担保资料的可能,如果真如此,则可能涉嫌到诈骗和犯罪。 信息披露严重违规,使得违规行径得以隐瞒。啤酒花、神龙发展等公司的担保行为早就开始,但公司却迟迟不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面对上市公司大量担保和借款,放贷银行为何大量放贷,尤其值得思索。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企业互保,从银行获得借款时,其在人民银行各地分行的贷款证都留有记录,所有商业银行放贷时都可以打出记录,并能计算出上市公司的累计担保数额。面对上市公司大量担保和借款,相关银行对这种贷款行为是否进行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其中是否存在所谓的“黑幕”和“灰幕”,令人玩味。 会计师事务所对恶意担保的审计问题,再度被关注。作为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最少每年进行一次,并且审计师完全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贷款证,对于发生恶意担保的上市公司,相关审计机构是如何进行审计的,其是否及时提示了风险,投资者不能不提出疑问。 无疑,恶意担保已成为中国股市一股强有力的破坏力量。它不仅使一个又一个原本可以良性发展的上市公司一步步走上末路,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制造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对此,市场各方强烈呼吁,必须对这种破坏股市秩序的行为加以重视,予以严惩,否则市场难言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报记者 王璐 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