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暨中国企业高峰会在广东省珠海开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者共同探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以及如何在平等、诚信、合作、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
本报记者 朱悦华
由世界经济论坛和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举办的“2003年中国企业高峰会”2003年11月6日-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国政要、企业首脑、著名专家学者400多人出席了本次峰会。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性组织,为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士提供一个合作的架构来讨论全球关注的议题。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已在中国举办了21届中国企业高峰会。
本次峰会的热点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
热点一 为什么跨国公司对中国国企改革表现出极大关注
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颐和厅,令人注目的是,一个讨论中国国企改革的议题,却簇拥了许多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者、研究中国企业的外国专家。为什么他们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如此充满热情?
美国联合会首席经济师Fosler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对于保证外资企业足够的投资回报至关重要。外资曾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方有大量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但是这些国家的结构调整步伐却不是那么快,结果造成了这些外资投资的回报率没有期待的那么高,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来自美国的伊思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她认为:中国大的合资企业原来都是国营企业,大量的资金来自于外部,还不包括海外华人的投资,这些大量的外国投资注入到国营企业中,他们都在和国营企业打交道。因此,对外国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要了解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怎么样,进程怎么样。在当前以及未来,跨国公司有可能更多地和国企打交道,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外也和他们打交道。
记者点评: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和研究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一种相互依存的利益渗透和共同的价值趋向,把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就像恋爱中的双方,国企一开始还有些被动和羞答答,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今天的196家大型国有企业就是明天中国的跨国公司。
热点二 目前国企改革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即活力和动力
中国国有企业曾经在历史上对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最近5年来,所有制挑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日程,既有私营企业的挑战,民营企业的挑战,中外合资企业的挑战,也有来自于国外的独资企业的挑战。
“活力和动力”问题是国有企业代表、中国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提出来的。他说:在台上我感到特别有压力,因为这几个人里面好像我是唯一的一个国有企业的代表。华源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一家国有企业。周玉成1992年从中央机关到上海浦东,创建了中国华源集团,经历了整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全过程。华源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制药也是它的核心产业。
一位民营企业代表回答了周玉成的问题。他认为,企业的“活力”与所有制没有关系,而取决于企业的机制,民营企业相对国企来说机制灵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动力”与体制有很大关系,国有企业如何做好国有资产的代表,他认为这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中国国务院国有企业监视会主席何家成认为,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中国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国企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成立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不是一个政府机构,而是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组织,目前,国资委已走上轨道,代表国务院,对中央管的196家大型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二,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这部《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在国资监管方面有许多突破,是国资委和国企工作的一个法律框架。
第三,由地方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中小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许多中小国企转变成了国有和民营混合型的经济,还有一些转变成了私营经济。
所有这些改革进展,有助于帮助国有企业完善他们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记者点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动力不足,深层原因是创新不够,这是国企改革中的一种间歇性疲软,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充分挖掘公司机制和结构的潜力,才能为持续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热点三 在市场化进程中实现国企改革
中国企业发展非常不平衡,国企改革也很不平衡,凡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国企它的活力相对来说激活得就比较快,落后地区国企往往要差。商务部跨国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这样分析:发达地区的国企往往接触了大量的外企、私企,他们向外企、向跨国公司和私企学习,与跨国公司合作,也与跨国公司竞争,在合作竞争过程中学习,发展得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改造了自己,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他认为,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能不能把国企推到市场上参与竞争,和跨国公司竞争,和外企竞争,和私企竞争。在这样一种竞争中,迫使企业改革,因为不改革就灭亡,能够生存下来的国企是真正有活力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而且能够成为中国的跨国公司。
记者点评:市场化是竞争的一种形态,充分的市场化可以导致完全的竞争,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政府为所有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服务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界人士的共识,但相对滞后的政府职能要完全到位还需要一个不算太短的过程。
热点四 中国企业全球化一定要符合逻辑,不能为全球化而全球化
与会者普遍赞同中国企业通过购买海外公司实现全球化的做法,美林亚太区科技部主管兼美林中国业务主席刘二飞先生对此却提出了谨慎的看法。
他说,最近有很多中国公司都在讨论走向海外购买公司,以为这样可以实现全球化。实际上这些都是很大的公司,交易也是很大,比如说像海油,它在过去几年中在国外进行了很重要的收购,进行了4次投资,总投资达到12亿美元。几天前,我们又看到TCL把自己的电视业务和汤姆森公司合并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每一家公司或者是中国的每家大公司是否都要走向海外购买公司呢?有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首先要从战略上评估是否有意义,必须认真地评估它是不是能够管理采购的公司。一年之前我见过TCL的李东生先生,他也在类似的论坛上说他们在德国买了一家工厂,这个工厂其实是很好的,但是破产了。最近他们又并购了一家新的公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主要购买的是这家的生产能力,特别是看到汤姆森的分销能力以及汤姆森的品牌。从潜在意义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所以在我们并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
有的人想在美国建一家工厂,或者是在欧洲建一家工厂,其实这没有意义。人家的厂子都搬到我们中国来,我们为什么把我们的厂子搬到国外去呢?除非有一个特别好的理由,才能去国外。当中国公司考虑到海外并购的时候,一定要做出正确的决定。对于国际公司来说,他们也要考虑到对中国来说是不是有意义,这种合乎逻辑的合作会带来双赢的局面。
刘二飞还说:“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观点,就是说谁要能够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取胜,那么谁一定能在世界上取胜,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市场,关键是时间问题。我想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应该在国内搞好然后再去国外。如果在国内不赚钱的话,到国外还是赚不到钱,前提是你要是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在国内做好。企图用国际化逃避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是不可行的。”
记者点评:中国已经是全球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市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兴奋点在中国。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当然也在我们自己的家门口,这意味着我们处在主战场的有利地位,可以与强大对手形成双赢互补的阵势,来展开一场资源和效益的保卫战,这是中国企业需要紧紧把握住的优势。中国企业要走出一说全球化就动不动到海外上市、收购兼并的认识误区。
热点五 竞争创造平等的竞技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新一轮的竞争,同时也对国有企业也是挑战。入世一年半来,中国竞争的现实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外来的竞争?
SOHO中国公司联合创办人兼总裁潘石屹一番浅显而切中时事的妙论引来人们轻松的笑声。他常陪小儿子看《动物世界》的电视,也陪小儿子去动物园玩。在电视中看到大自然中的老虎总是那样生龙活虎的样子,但在动物园中看到的老虎总是病秧秧的,无精打采。大自然中的老虎要自己找食吃,能捕到什么就吃什么,没有人给它们打针、吃药。动物园的老虎天天有人照顾着,不愁吃,得了病还要打针吃药,但没有大自然中的老虎活得好。为什么?没有了竞争环境。中国现在进入百年不遇的建筑时代,但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不怎么好。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市场缺少竞争机制。他说什么时候中国的设计市场对内对外都开放了,中国的建筑就漂亮了。
记者点评:竞争可以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活得更好,竞争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和机会,竞争可以创造奇迹。但为什么有时候竞争那么难以实现?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竞争的进行?解决这个问题最本质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所有制进行改革,重新界定产权结构。现在已经消除了最大的困扰,所有制的改革将会大大加快进程。这也是本次论坛国有企业最敏感、跨国公司最关注的问题。
《市场报》 (2003年11月08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