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果喜的创业经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小行星命名权的企业家;一个靠着1400元下海的人,却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一个凭借“雕虫小技”的木匠,却走上了人生和财富的巅峰。带着敬意与疑惑,记者来到了地处江西余江县城的果喜集团。
稻草田里建起“木雕帝国”
提到创业初期,张果喜激动而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振臂高呼:“要吃饭的跟我来!”到后来在稻草田里建立起木雕王国的坎坷经历。
30年前的张果喜才19岁,担任余江县邓埠镇农具修造社的木工车间主任。由于管理等各种原因,上百号人的企业已破旧不堪、日益衰弱。在修造社濒临倒闭的关键时刻,张果喜以一种男子汉的气魄和年轻人的果敢,振臂一呼:“要吃饭的跟我来”,随即带领着自愿放弃铁饭碗的21名工人开始创办余江工艺雕刻厂。
没有资金,他变卖了祖上住了三代的私房,换得1400元钱作为企业第一笔启动资金;没有材料,就自己到山区采购;没有技术和市场,他就亲自带领员工三进上海。经过考察,张果喜了解到上海出口市场对雕花木箱感兴趣,于是他带领员工赴浙江东阳拜师学艺,并聘请技术人员,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雕花樟木套箱,受到客商的喜爱,并开始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果喜捕捉到对他和他的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漆器佛龛在日本很受欢迎,于是立即组织员工攻关,很快生产出了造型各异、工艺精湛、用料考究的佛龛,一举轰动了日本佛教界,产品从此供不应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小心翼翼地谈论赚钱并且以万元作为先富起来的标准时,张果喜向外界宣布他已在家乡的稻草田里建成了他的“管理帝国”,那时他的个人资产已达3000万美元,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张果喜感到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此,他狠狠地劈出了“三板斧”,打破了一成不变的“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创新了一套工资分配、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建立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体系。
随着产品的不断开发、需求量的扩大、管理模式的创新,产品由原来的单一品种扩展到五大类2000多个品种,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余江工艺雕刻厂很快步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之路,并于1990年发展成了江西果喜实业集团公司,形成了以香港为窗口,面向世界;以日本为基点,牵制台湾、韩国;以德国为龙头,带动西欧市场;进军洛杉矶,开发北美市场的木雕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出口创汇大户。
1993年6月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召开命名大会,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02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果喜星。这在中国企业界尚属首次,当时在世界上也仅有美国著名实业家哈默博士享有此殊荣。
从传统工艺到高新技术的转轨
面对成功的喜悦,张果喜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想还有哪些失误和不足。他逐渐意识到木雕产品的市场是有限的,这种传统工艺要再做大一些几乎不太可能,这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993年,张果喜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发展口号,决心加大资金投入,跻身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广泛调查、论证、筛选,他将目光瞄准在化工、汽配、微型电机、服装机械和酒店旅游业上。
1994年,果喜集团从韩国引进了六条聚乙烯发泡材料生产线,首先进入了包装行业,并在广东、深圳、福建和上海等地选点设厂。两年后他又在深圳设厂开发发泡材料的延伸产品。目前,一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以生产汽车内饰件系列产品为主的新型企业已建成,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1999年,果喜集团又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引进专利技术,在余江创办了江西喜泰电机有限公司,生产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电机产品——无刷无槽微型直流电机。该项目的实施对我国电机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果喜认为,如果公司选择的都是一些市场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就得花长时间消化,不符合实际;太小又不利于第二次创业企业的发展,如果全部是短平快的项目,企业就会缺乏发展后劲。所以在引进美国电机项目和韩国发泡材料生产线的同时,果喜集团还在海南开发了酒店业。这样将短期、中期、长期的项目交叉进行,产业结构就比较完善。目前酒店和化工项目已经产生了效益,而电机产品也进入了第三代产品阶段。如果当时考虑的全部是长期项目,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如今,果喜集团终于从一个小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横跨工艺美术品、汽车零配件、化工合成材料、微型电机、服装机械和酒店旅游等六大行业,在国内外拥有21家公司的企业集团,步入了现代化管理、多元化经营、上规模竞争、集约化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据张果喜透露,下一步集团将对原来的小行业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形成五大行业格局:木雕、酒店、化工、电机和保健酒,并将把电机作为五大行业中的重点。
从“富得早”到“永不倒”的秘诀
很多人都称张果喜是企业界的“常胜将军”,其实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张果喜也有过失败。引进发泡材料生产线的初期,张果喜把生产线放在了老家余江县,1995年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亏了400多万。第二年他马上调整产业区域,分别放到福建、上海和深圳等工业密集和发达地区。一年后就产生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这次经验教训让张果喜意识到生产项目的成败与区域条件有密切关联,有了好的项目,还必须放在好的地区发展。
对于“常胜将军”的赞誉,张果喜说:“我之所以没有大的失败主要还是得益于灵活的经营理念。不唯书、不唯上,注重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经营思路。30年前我没有想过现在会发展到这样的规模。我对事业的追求很执着,一次成功了,并不会就此满足,我会不断追求成功。”
提到他做生意有何秘诀,他说:“做生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提倡‘先做后学’,在实践中摸索。30年来做企业,我总结了一个规律,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应具备五个力:情报力、想象力、判断力、决策力、实施力。情报力就是信息,要从四面八方调查、获取信息,包括与朋友聊天、出国考察、参加商务活动等。听到以后,想象分析这消息是否真实,如果是真的,就要判断这项目能不能搞,可行性有多大?然后就要进行决策,这时候基本上八九不离十,最后就是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全部上。”
对于如何使用人才,张果喜把他的经历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苦力赚钱;第二阶段,用钱赚钱;第三阶段,用钱聘请高级人才赚钱。所以现在果喜集团里大部分都是招聘来的人才。
张果喜这样概括自己:企业家必须懂政治、懂政策、懂得中国国情。只是单纯地为做企业而做企业,是做不好的。“我们要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得还是和原来的小木匠一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做到不但善于雕刻木头,还善于雕刻各种资源,从而精雕我们的人生。”
图为张果喜,查看图片请点击页面上方“附图” 作 者:李平冯丽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3-11-7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