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对于《科技智囊》来说绝对是应该纪念的日子。以此为终点,我们回顾过去,为的是梳理总结我们的成功与教训;以此为起点,我们展望未来,为的是在中国探索出一条真正的媒体产业化之路,为企业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管理服务百期,我们这样走过
——“科技智囊”的媒体产业化之路
《科技智囊》的由来与使命
《科技智囊》是“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中国社会效益工程”三大组委会(简称三组委)直接指导下的刊物。《科技智囊》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类杂志的特点正在于它的“出身”,它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和“中国社会效益工程”这三大活动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关怀和倡导下,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与中央级新闻单位直接组织开展的大型系列调研宣传活动。《科技智囊》作为“三组委”直接指导下的媒体刊物,在此担负着的正是“三组委”的特殊使命——深入调查,树立典型,倡导先进。由“三组委”所甄选的优秀企业所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社会的楷模、行业的标兵、民族的骄傲,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不同凡响。因此,《科技智囊》既是一个窗口,一块阵地,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江泽民、李鹏、朱基、李岚清、吴邦国、李铁映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等,曾先后为“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和“中国社会效益工程”三大活动的开展题词、撰文。
活动开展10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一系列足以载入“中国企业发展史”的经典案例——
1994年9月,“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秘书处撰写的《关于海尔集团管理模式的调查报告》得到朱基、邹家华、李岚清、王忠禹同志的肯定,并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1997年5月,“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课题组发表《春兰集团集约型经营道路的调查》,吴邦国同志对其作出肯定,李铁映同志曾专门为此发表文章《一枝春兰报春来》,对春兰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2000年5月,“三组委”将题为《露露之路——关于承德露露集团创建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的案例调查》的调查报告上报,吴邦国同志给予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三组委”对露露集团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全面宣传和报道。
这也意味着:在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科技智囊》作为联系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它的首要角色与任务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科技智囊》作为一个特殊性质的媒体,发挥着以下基本功能——
担负着“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和“中国社会效益工程”组委会征评优秀案例、优秀纪实、优秀论文活动的宣传和服务工作;剖析产业政策,把握市场脉搏,当好参谋;
企业案例征评,提炼精华,总结得失,当好顾问;
传播先进理念,倡导创业精神,为创业者指点迷津,当好向导。
这是《科技智囊》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我们“与生俱来”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它决定了我们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也构成了我们“智囊人”看问题的基本视角与价值观。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国家的经济运行、企业的管理提升,其最终所指是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我们回顾世界的媒体发展史以及中国的媒体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些基本规律与共同点:首先,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它与时代的发展脉搏紧紧相扣,反映的是社会进步的主流思想;其次,媒体所传播的是“时代文化”与“广大民众”的声音,每个成功的媒体都有它固定而庞大的读者群与追随者,它代表的是一个阶级或一个阶层的理想与追求;再次,一个好的媒体一定有它独立的思想主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什么以及拒绝什么一目了然,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科技智囊》作为中国新经济时代的媒体产业先驱,除了这样的政府“出身”外,它所肩负的使命应该紧紧围绕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发展与进步,改变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落后局面,使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与富强。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我们的媒体阵地与前沿,关注与研究国家的工作重点——经济发展,企业的工作重点——管理提升,以及广大人民的关注焦点——发生在身边的时代变革与科技、文明进步。
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我们应该扮演的是时代精神的开拓者、传播者与耕耘者,因此,我们所关注的内容与思考的着眼点要跨越历史与现在,研究10至20年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以新观点、新视角去传播时代的主流思想——民主、和平、进步与多元化,以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分析度,在经济管理研究领域树立一面鲜明的旗帜,为中国经济的繁荣添砖加瓦,为中国企业的发展点亮一盏时代的明灯。
《科技智囊》的产业化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经济的导航到企业运营模式的设计,《科技智囊》将其触角伸向了更加广泛的商业领域与社会领域,其自身也正在向一个公司制的现代企业组织转型,并将进一步向媒体产业化方向大步挺进。1999年至今,为适应经济大环境及企业自我提升的需要,《科技智囊》在公司形态与杂志形态上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变迁——
一、公司形态的诞生,为《科技智囊》构筑了产业化运行的平台
“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是《科技智囊》杂志产品的直接运营单位,由华嘉企划、庚泰集团等4家股东共同发起成立,正式挂牌于2000年7月。“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的组建成立,标志着《科技智囊》杂志正式走上了“公司化”的运营模式。
通过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在战略、运营和人员方面的“市场化”操作、“企业化”运营,“科技智囊”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成功实现了组织形态的转变(从杂志社形态、公司形态到媒体产业化形态的转变);完成了杂志品牌的打造与推广、杂志产品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扩张以及产业化运营。
在战略层面,“科技智囊”完成了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三个发展阶段。从编辑一本杂志开始,到市场化的全面洗礼,直至明确自己的核心定位和思想灵魂,并以科学的运营流程和管理系统向着产业整合的方向发展。“科技智囊”不但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媒体产业的巨大变革与转型,而且始终走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方,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及运营模式领先于众多竞争对手。“科技智囊”今天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应归功于我们的“实践型思维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蜕变、在实践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在运营层面,《科技智囊》完成了从传统新闻媒体编辑向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运营方式的转型。从杂志的定位、选题、采写、编辑、设计制作、渠道发行等各个环节,我们都精心地进行了科学厘定与精细化梳理,紧紧围绕“管理”这一核心主题,在杂志立意和操作方法上全面刷新了常规媒体的运作模式,从而实现了从思想、内容到形式、风格上的协调一致,并完全从“读者”的视角、思维模式、阅读习惯、价值认知出发,对杂志的栏目结构、VI系统、客户身份确认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创新,使《科技智囊》更加深入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
在人员层面,“科技智囊”的人员结构完成了从单一型向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转变。除了原有的记者、编辑队伍外,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在杂志的运营和制作方面愈加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从“管理”的视角、坚持自己的“价值主张”、具有“整合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我们每一位编辑、记者合格与否的全新职业标准。同时,核心团队的打造将成为“科技智囊”面对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武器。
二、由学术研究型杂志到泛财经类杂志,再到专业管理类杂志,《科技智囊》经历了三次自我超越与提升
2001年1月,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的《科技智囊》展现在读者眼前,自此,《科技智囊》正式由一个“偏重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优秀企业案例纪实研究”的学术研究类刊物,转变成为“经济类”月刊。改版后的《科技智囊》把自己的读者直指“经济生活中的舆论领袖”,他们应该是——国内大型企业领袖级人物及高层经营管理人员;
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经济专家及学者;
向往成为企业领袖级人物的实力派青年。
全新的《科技智囊》赋予了自己全新的使命——
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产业政策的风向标;
企业运行的案例库;
工商领袖的智囊团。
用编辑部同仁的话说:“《科技智囊》是产业政策的剖析者,是企业案例的提供商!”
当时的栏目设置涉及——
封面主题、风向标、智囊解析、产业纵深、国情咨询、经济英雄、研究失败、商战风云录、排行榜、企业门诊、管理宝典、业界情报、商务便利、精品书廊、经济效益纵深等。
“雄心之大,内容庞杂”可见一斑!
2001年7月,《科技智囊》开始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报道领域,在杂志封面上印出了新的口号——“政府决策参考,企业解决方案”。
在这一阶段,《科技智囊》关注的不仅仅是新闻的本身,而是在新闻的广度及深度上挖掘,努力去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力图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认真做好企业与政府的桥梁。
在此期间,栏目设置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包括——
封面主题、观点、产业、管理、人物、咨询、视野等。
2001年10月,《科技智囊》又有了自己的第三个目标——
“解析企业赢利模式的CEO读本!”
一年之内,《科技智囊》的口号由最初的四句话变成了两句话,又浓缩成一句话,无疑是“大众媒体窄众化”的一个体现,也是客户需求趋向专业、实用的一个反映。同年年底,《科技智囊》开始进行“媒体公司”、“多媒体链接”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打造”等尝试,相继投资了电视、报纸、网站等形式的媒体。“解析企业赢利模式的CEO读本!”作为《科技智囊》的办刊方针,一直使用至2003年1月,其间,栏目设置相对稳定,除原有的“封面主题、观点、产业、管理、人物、咨询、视野”等之外,又增加了“特别报道”、“独家”、“新利润区域”等栏目。
这一时期,是《科技智囊》不断探索并苦苦思考的阶段,《科技智囊》开始把读者当成真正的“客户”,并力图依照客户的需求——“企业赢利模式”来打造自己的产品。
这一时期,”科技智囊”品尝过兴奋也经历过痛苦,随着全球经济大势的由盛及衰,如何更好地为企业赢利服务,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科技智囊”全体同仁努力的目标。
2002年9月,《科技智囊》不再满足自己是一个“泛经济类”杂志,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差异化,尽管“解析企业赢利模式”的口号未变,但报道方向更加向“战略决策(介绍利润区域和思路)”、“企业经营(个案式地解析企业赢利模式)”和“管理咨询(关注企业内部运行)”三大领域倾斜。栏目调整为——独家、观点、主题、人物(赢家)、公司、管理、视窗、智囊、培训等。
尽管这些调整进一步锁定了报道内容,但与最初的设想还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定位”问题。记得当时一位企业家朋友中肯地提醒我们:“《科技智囊》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就是你们与真正CEO之间的差距!”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奔向我们的目标。
2003年2月,《科技智囊》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杂志的定位从“解析企业赢利模式”变成了——“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CEO读本!”
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口号”的变化,而是《科技智囊》由“偏重于市场微观经济领域的财经资讯报道及企业热点事件追踪”的“泛经济类”杂志向“研究企业生命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专业管理类”杂志彻底转变的里程碑。
改版期间,是“科技智囊”痛苦并快乐的日子!痛苦,是因为我们要摒弃长时间以来自认为熟悉的“经济类”新闻的报道范畴与模式;快乐,是因为我们窥探到了与“CEO读本”和“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真正相匹配的报道领域与杂志定位,那就是——管理!
经济学是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去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相反,管理学是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研究如何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以企业“CEO”为读者定位的《科技智囊》就应该把“管理”作为自己的内容定位,况且,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短板恰恰给“管理类”的杂志创造了广泛的需求与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顺便说一句,目前不少企业家也和一些媒体一样,犯着同样的错误,他们往往把经济学当成管理学,把经济学家当成管理学家,把经济学家请到企业去用管理国家经济的方法诊治企业,而结果是,不少经济学家的良方常常使他们大失所望。其实,企业更需要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更需要的是“管理类”的杂志而不是“泛经济类”的刊物。这种现象正如一些媒体在读者与内容定位上出现错位一样,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也在市场定位上发生了错位。
如此说来,经济学与经济报道对企业就没有用处了吗?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类的报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视角。尽管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功能上是有差别的,但经济学只是管理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哈佛商学院管理课程中,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尤其在当前的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仅依靠内部资源的合理调配,还需要从企业的外部入手,研究政府乃至全球性的经济制度、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说白了,就是要研究企业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的约束下,怎样的企业策略和企业行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这就是《科技智囊》为什么要从管理入手,“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由来。
多年的探索,让“科技智囊”明白了企业的需求,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与市场的定位。
既然我们已经把媒体看成一个企业,把杂志当成一个产品,我们就不能回避一些战略性的思考。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这正是企业该探索“根本”问题的时候了!你干的是什么样的事业?谁是你的顾客?你能给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你的事业将何去何从?你的事业未来将变成什么样?这些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许多公司就是因为能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而成功的。
《科技智囊》既然已经明确了自己“CEO读本”的定位,那么就应该围绕CEO所关心的问题,围绕企业运行的“根本”层面去安排内容、设置栏目、配备资源、提供服务。为此,《科技智囊》按照CEO读本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设置了——决策、经营、管理、人物、资本、咨询、科技及资讯八个栏目,总体风格倾向平实、明快和实用。
其中“决策”栏目与企业战略直接挂钩,与企业外部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往哪儿走;“经营”栏目则把重点放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操作这两个领域,力图通过个案的分析,深入企业的运营环境中去,告诉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打开市场之门;“管理”栏目则分为管理科学(硬管理)和管理艺术(软管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尤其注重“匹配”原则,注重管理方法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发展阶段相匹配,是为了具体帮助我们的企业怎样“补上那块短缺的木板”。
除此以外,“人物”栏目的着眼点在于“人”,将企业与企业的灵魂、核心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读者从人性化的角度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和成功法则;“资本”栏目则聚焦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的策略、方法和渠道,站在资本运营和资产价值的角度上衡量企业综合运营水平的业绩表现;“咨询”栏目则是跳出行业看行业,针对行业及企业存在的各类问题,以提供个体解决方案为主的“门诊式”栏目;“科技”栏目侧重从产业、企业、市场的角度,研究分析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所产生的实际价值;而“资讯”栏目则是围绕企业运行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为企业家开办的信息服务栏,从中发现并挖掘出影响企业运行的关键因素和条件。
《科技智囊》杂志定位及内容的变革一方面是顺应外部环境发展的需要,从满足人们对资讯的需求到满足人们增长见识的需求,从泛财经类杂志向专业管理类杂志的深度开发,从大众读者群到以“CEO”为轴心的细分市场开拓;另一方面,《科技智囊》杂志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对自身资源的不断梳理、整合能力。从学术案例研究到传媒资讯传播再到管理专业知识运营,《科技智囊》融合了宏观与微观、政府与企业、新闻媒体与管理咨询等多领域、多学科视角,最终为读者提供的是鲜活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与企业环境相匹配的管理知识、理论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