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囊》到了100期,但开始向一本经济类月刊的转型不过是始于四年前,而明确其为专业性管理类杂志则在2003年初。
今天之所以能够坦然和自信地同所有的读者分享我们的所思所想,是因为近四年来的探索本身就是从模糊到清晰再到目标明确的一个反复的历程,定位于“管理”类杂志也是我们根据现实市场环境、读者的反馈信息以及向多方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后所确定的。平心而论
,这一定位既是时代使命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突破的必然抉择。
尽管我们非常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要用一两句简单的语言将其表述清楚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至少要从四个维度来锁定,或者说是从四个关键词入手,那就是“管理”、“企业生态系统”、“CEO读本”和“智囊”,虽然用这样的方式介绍我们的定位多少有些烦琐,但现在还没有更为简便的办法。
事实上,上述的四个关键词我们在杂志的“智囊新语”栏目中分别做过介绍,但我们更愿意借此机会将四者之间的关联一并向读者交代清楚,因为我们多么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支持。
要谈《科技智囊》的定位,必须从其目标开始谈起,因为定位只不过是实现其目标的手段而已。
那么,《科技智囊》要做什么?往大的方面说,就是帮助中国企业成长,在成长前面还应加上“可持续”三个字的修饰词。影响中国企业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是管理,企业的成长又如何实现可持续?那就需要在“企业生态系统”下审视管理,而不是就管理谈管理,管理是个大筐,什么都谈有泛管理之嫌,所以《科技智囊》关心的是企业管理,而且是CEO层面的管理。管理一半是艺术,一半是科学,在这两者之间又孰轻孰重?坦率地讲,在“道”与“术”之间我们更为关心思维方式和思路的提升,而不是管理理论和工具的照本宣科,我们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企业CEO们的管理“智囊”。
为什么是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经济管理类杂志都定位于“财经”类,或某几个热点产业的追踪,具有明显的跟风、炒作迹象。我们选择“管理”是因为它是企业的根本所在,它可延伸的幅度与再挖掘的深度是不可限量的,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我们看来,目前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管理意识与管理理念的落后,在硬件水平上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不大,但关键的软件资源、软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造成此种原因的是人员素质问题,再进一步而言,人员素质的差距又是与整个国家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的。因此,以“管理”为核心,建设健康的“软环境”是时代发展的主流。
要谈到“经济类”与“管理类”杂志定位的不同之处,就必须先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别:经济学是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去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相反,管理学是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诸如战略、决策、财务、营销、生产、会计、人力资源、供应链、组织行为等)去研究如何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一个在研究社会,一个在研究企业。可见,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及手段上都是非常不同的。以企业“CEO”为读者定位的《科技智囊》又怎能不把“管理”作为自己的内容定位呢?
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强调匹配原则,即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CEO提供“有用”及能够产生“实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
企业生态系统真相
我们习惯于把企业作为赚钱工具,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企业应属传统企业而不属现代企业,现代企业是以可持续成长为最高宗旨和最高追求的经济组织。随着我们对企业的了解不断加深,我们越来越发现,企业其实和人一样,同样具有强烈的系统特征。
我们始终坚持从生命整体的角度看待企业,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对于企业外部而言,它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我们既需要关注企业内部,也需要关注企业外部,从CEO的视角审视企业的生命结构与生存状态。
《科技智囊》的灵魂在于它认识事物的独特视角及剖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既注重内在栏目的有序性、逻辑性,又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管理”,把企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体。
《科技智囊》的内容优势在于“系统性”,从栏目设置到内容观点无不是从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出发,帮助企业实现内在生态系统的优化与外在生态环境的改善。
做CEO的智囊
几年来,我们构筑起了一个由经济学家、管理专家与行业专家组成的“智囊团”,他们通过《科技智囊》这一平台为企业出谋划策,很多读者提到《科技智囊》自然会联想到其背后雄厚的专家支撑。
作为媒体而言,“智囊”灵魂又在何处呢?我们强调内容的预测性、分析性和工具性这三大特性,而前两者正是“智囊”的精义所在。
我们不想靠挖掘什么“黑幕”来一鸣惊人,也不想靠“包装”企业与企业家过日子,我们只想和我们的专家一起组装一台“透视仪”,替我们的读者把纷繁芜杂的表象梳理干净,透彻地分析企业的现状,预测他们的未来,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思想产品!
从《科技智囊》向经济类媒体转型时,我们就没有把它简单看作是一个传媒工具,而是将其视作传媒产品,既然是产品,就不是我们逞一己之愿率性而为,而是首先要搞清我们这一产品的客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又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我们的客户是CEO,这就要求我们要向CEO一样思考,一位企业家曾坦言:《科技智囊》与CEO读本的差距就是我们这些编辑、记者同CEO的差距。诚如斯言,为了让我们的文章打动CEO们,而不是无关其痛痒地自说自话,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三年前,有家著名的跨国投资公司同我们商谈投资合作时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是什么?你们要成为什么?你们达成目标需要什么?
三个问题可以说三年来如影随形般缠绕着我们,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这三个问题终于能给自己和那位投资商一个满意的答案。
100期是个好数字,我们比这收获更多的是有了一整套全新的内容运作模式和与之融会贯通的经营模式,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效。
刚刚走出创业期又走进一个新的创业期,一个接着一个的创业也是我们推崇的企业状态,媒体有多种做法,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帮助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坚信,一项事业能够成功必定源于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此我们愿向所有的读者表达我们强烈的媒体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