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暨中国企业高峰会将于11月6日至7日在广东珠海举行,大会将发表由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中国经济学家历时2年半共同起草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本次活动。
以下是这次会议的直播实录:
主题:中国企业和市场的全球化
主持人:室伏稔(伊藤忠商事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我叫室伏稔,我是伊藤商事公司董事长,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了5位非常著名的演讲人,每位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角度来谈论这个主题。当每一个演讲人发表演讲之后,我们将进行一些问答、讨论,我鼓励大家非常好地利用这次机会,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演讲人。陈峰先生,他是中国海南航空公司的董事长。陈久霖先生是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兼首席执行官。刘二飞先生,他是美国美林压太区科技部主观见中国业务部主席,戴维拜齐乐先生是中国亚洲Marsh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最后一位演讲人是肯纳斯先生,是普华永道的合伙人,在中国的合伙人。今天的主题是中国的市场的全球化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磁铁,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现在达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一系列的中国公司在海外的运营也是有它的情况的。那么现在全球化的过程是渐进的,稳定的,而且会不断地增加,我们今天会听到很多的想法,就是中国的公司怎样来应对全球化,有哪些可能的后果,另外的一些问题我也希望能够听到,这些公司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全球化是一个双行道还是说他们能利用他们一些优势在中国全球化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想你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问我们的演讲人。所以请大家最好地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将请所有的演讲人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陈峰先生做演讲。
陈峰:谢谢主席。第一条关于全球化是一个大家都清楚,不需要讨论,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必须面对,而且入世以后中国将按照入世的要求加快这方面的市场的整个进程,第二条对中国的企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应该讲首先我认为挑战大于机遇,无论就企业自身的素质、规模和方方面面来看,应对全球化的这么一种进程的到来都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所以在市场自己的产品的质量、管理运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能力,中国企业在紧迫感和加快自己的整合方面需要做很多努力。其次,我想机会也对中国的企业带来,由于全球化以后市场开放是我们的第一成本的产品能够进入全世界的机会,所以这种机会日益显示出来,但是我认为机会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机会不是永远有的,但是机会属于永远时刻准备的人所以中国企业把握机会把握时间是当前要做的事。第三条,迅速提高中国企业的素质是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应该做最大的工业。中国企业的素质,首先应该是中国企业家的素质,中国企业管理的素质,距离目前世界一些巨型公司的水平差距甚大。全世界的市场已经被全世界500强瓜分得差不多了,中国在市场的瓜分当中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将取决于自身的素质,所以我想这个主题应该成为中国企业比较长时间讨论和加快研究和加快改进自己工作的一个主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先生。我想你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要点,关于全球化和中国公司的问题,我现在想请我们第二个演讲人,陈久霖先生,他将给我们来讲一下海外商业活动,中国公司怎样在国外。
陈久霖:我是中国人,我被国内派到新加坡管理一个国有企业,在那里呆了7年时间,所以今天下午这个大会的主持人要求我用英语来讲几分钟的内容,但是在场的大部分是我的同胞,所以我搞一个平衡,先讲段英语,过一会儿大家提问题的时候我就用我的母语来回答。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想对中国国有企业国际化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另外还有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在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鼓舞下,海外中资企业我们把它简称OCC,现在已经达到7千多家,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可以给中国国有企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争取海外融资,获得融资,增加海外份额和提高企业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全球化也是促进中国国企改革的最好方式,这是因为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国有企业走向国际,中国的国有企业就会学到国际的运作方式,他们的经验也就越多。我在这里面想举几个国企全球化的例子,他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非常明显的是全球化要求企业的透明度要高,国外上市企业的披露尺度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越多的披露要求也就越发使企业更注重盈利的能力,这就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定增长,同时保持一定的透明度,会促使企业内部的运作更加规范,这样的话使分支公司对母公司产生非常好的影响。那么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最好的作用会随着在海外的领导任职的领导带回到国内来。企业化还能提高管理水平,比如说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训,以及组成汇报机制等都会和当地企业的做法相一致。那么同样,当这些做法成为海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之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母公司的运作方式,逐渐地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领域,国际化全球化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使这些企业能够在中国树立一些企业信誉,能够遵纪守法,在过去国有企业当中的人情逐渐被法理所取代。然后就是结构的调整,也就是进行供应链的整合,国有企业通常是将国内的核心业务向海外扩张,这同时也就是在整合它的供应链。例如出口商可能会在海外销售设立销售子公司,也就是说出口商开始向下游整合。同样进口商设立海外子公司的目的是寻找原材料,进口商开始向上游整合,其他行业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那么在其他的部门也是这样的。在这里面值得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的确是一条双行道,不难看出使国内的企业在海外收益,就拿我们公司来说,我们向政府加纳了600多万元的税款,2003年上半年营业支出超过2千万新员,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是本地招聘的,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上市,而且如今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考我们公司的经验,相继在新加坡上市,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可以和我们共同分享公司的美好前景。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个人这几年管理海外中资企业的经验。就中资企业的全球化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首先要想获得成功,公司必须明白如何依托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比如说通过收购当地的通讯网络经营商,中国移 动的业务遍及中国21个地区,现有用户达2亿5千万,第二,必须知道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我的意思是说与更大更强的公司结成联盟,可以大大地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中远投资新加坡获得新加坡最大的集团旦马细购买10%的股权就是很好的例子,为筹措资金,该公司出了部分的股权给西马旦公司,中远的股票从发行的0.25新元上升到0.64新元。企业必须融入到当地,特别是使用当地的员工。新加坡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在2003年中国航油的股票下降到有史以来0.83新元,我们准备聘用美国前任证券分析师主要负责改善投资者关系,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中国航油的股价上升了216%,最高达到2.21新元,现在公司的股价超出发行价格的近150%,使我们的资本市值达到了8亿零两千万新元,我希望对海外中资企业的几点意见,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希望接下来能够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先生的发言。下面我想请其他发言人,刘二飞先生。他来自美国美林亚太科技部。
刘二飞:我只想集中讲几个关键的问题,这是有关中国公司走向全球化的问题,特别是怎么样通过并购实现这个目的。最近有很多的中国公司都在讨论走向海外购买公司,这样可以实现全球化,实际上有很多的公司都是很大的公司,交易也是很大,比如说像海油,它在过去几年当中在国外进行了很重要的收购,进行了4次投资,总的投资达到12亿美元,在过去几天当中,我们看到TCL又把自己的电视业务和汤姆森公司合并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不是中国的每一家公司或者是中国的每家大公司都应该走向海外购买公司呢?有什么样的风险,有什么样的挑战,怎么样做才是有意义的。从我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规则在做国际采购的时候,你必须首先要评估从战略上是否有意义,那么购买这家公司对你的公司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所有的公司必须要认真地评估你是不是能够管理采购的公司,这是要支出很大的代价,当这个公司成为你的公司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对它进行管理。第二就是潜在的市场反映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工种上市公司,如果你购买了一家海外公司的话,那么如果投资者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话,这会使你的股票下跌。我经常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当然我们就5分钟的时间,很难说明哪样做法是有意义,哪样做法是没意义的,我主要想讲一下一年之前我见过TCL的李先生,他也在类似的论坛说他在德国买了一家工厂,这个工厂其实是很好的,但是破产了,那么我问他,你能够增加什么样的价值,他说不能增加价值,然后我对他提出了批评意见,我觉得尽管运行得很好,但是它破产了,可是你又不能增加价值,你怎么能够挽救它呢?他说我要走全球化,要实现全球化,这对我来说这是对潜在的这种并购的一种错误的想法。最近他们又并购了一家新的公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主要购买的是这家的生产能力,特别是看到汤姆森的分销能力以及汤姆森的品牌。从潜在意义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由于它没在场,我也愿意向他表示祝贺。我对于它前一次要购买的,去年要购买还是有不同的意见的,所以在我们并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些没有意义的例子,有的人说我想在美国建一家工厂,或者是在欧洲建一家工厂,其实这没有意义,现在所有的工厂都挪到中国来了,为什么要花大成本到这种地方建工厂呢?这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其他的人现在都已经到中国来了,重要的是在你全球化的过程中,那不要为全球化而全球化你必须要考虑到它的逻辑是不是有意义,另外还有一个领域也是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并购的比如说能源行业,比如说海油,它做了一系列的并购。这对于中国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增加了中国能源的安全,同时对公司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能源储备的多样化,在此之上我们看到从资本市场来看也有很好的潜力,一般来说,要购买公司拟可能要交一笔钱,你的股票在短期内会下跌,但是从长远来说,当你获得合力的时候总会有回报。对于海油来说不一样,每次收购股票都不下跌,是上涨的,如果大家愿意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你们可以看一下海油的情况,特别是有一次并购计划的时候他们的股票都会上涨。那么投资者喜欢这种做法,所以股票才会上涨,我想我就讲这么多,关键的问题就是说有一些并购是有意义的,有些是没有意义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中国公司考虑到海外并购的时候,一定要做出正确的合并的决定。对于国际公司来说,当他们要向中国销售自己的运作的时候,他们也要考虑到对中国来说是不是有意义,这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是因为也可以给国外企业带来很好的机遇。因为这种合乎逻辑的合作会带来双赢的局面。
我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几年之前,是不是有意义购买国外公司,几年之前因为航空公司他们有还不到十亿美元的资产,我们为什么不买UA呢?中国之所以不能够购买UA是因为从监管上是不能批准的,即使得到监管的批准,但是也会有几百美元的负债,中国也不可能进行管理,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表明我们可以对美联行进行更好的管理,郎讯是一个大的电讯公司,它的市值最近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在一年前它的市值只有10亿美元比UT斯达康还少,是不是把郎讯购买过来呢?我认为没有意义,他购买过来的话会有债务,而且也没有能力管理公司。从潜在意义说,我想告诉听众要并购意义,公司的全球化如果做得有理智才有意义,对世界才有意义,在这个方面一定要非常谨慎。
主持人:谢谢刘二飞先生。我们的下一位发言人是戴维拜齐乐先生,他会给我们讲一下中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
戴维:其实其实我要讲的是更宽泛的风险和挑战。当然在这方面没有灵丹妙药。我想讲三个方面,一个中国现在运作的大环境,另外当他们走入到全球消费市场的时候会遇到的环境,那么还有一些扩展时候会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些在全球过程中遇到的成本问题。那么在中国的环境它是非常倾向于这种企业环境的,而不像欧洲和美国那种消费者的环境,这对于中国企业在管理风险的成本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我看来,看一下中国公司现在的情况,他们其实是与成熟市场的风险,是远离这种风险的,他们没有这些成本方面的风险或管理方面的风险,但是随着他们走向国际市场,随着他们机遇的增长,他们就会遇到这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那么对于全球化当中最大的一条鱼应该是美国的消费者市场。但是在这个市场里有着很多的风险,当你进入到国际市场的时候,你作为一家中国公司你就会遇到一个通用法,就是共同法的这样一个环境,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进入到这些国家当中,他们被投诉,而且经常被投诉,他们经常会要上法庭,面对这种大陆法,在美国2002年前100大民事案当中有很多是涉及到违背产权,反托拉斯,反不公正竞争的事件,所有这些其实在中国是很难看到的,但是在美国往往是最大的民事案件,这能够带来280亿美元的损失,这100个案例就带来了220亿美元的损失。
另外从文化角度来说,从亚洲的文化环境转入到一个必须要进行经济补偿的环境,比如说像美国这样的环境,考虑到全球的扩展,中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展,不论是通过出口的形式,OEM的形式,品牌的建立也有很大的风险,另外产品线的建立也是有很大的成本的。那么在你建立品牌的时候,可能会通过收购公司,这个收购本身就有风险,那么一个公司能够购买什么呢?是购买这个品牌,是购买这个公司的责任、债务,这中间涉及到很多养老金的问题,争端,这些都是法律问题,而这些法律问题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认可。你可能会在5年之前就对5年之后的问题负起责任,在知识产权的领域,在美国我们也听到了一两个这方面的案例,那么中国公司在美国也在建立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品牌,并不断发展这个品牌,使自己的品牌不受到入侵。那么另一个领域,中国公司为了适应国外股票市场,他们进行结构的改组,那么有了新的资金的进入,他们就要有新的管理方法,因为这里有风险投资,有股票,还有其他形式的资金,这些都要带来相应的风险,你必须要和规,同时它也意味着责任。这些都会影响到全球的和跨国的企业,也会影响到中国公司的全球化。我不会谈公司治理的问题,公司治理的问题今天有专门的研讨会谈论过这个问题,如果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非执行董事长,在未来的公司成为一个公司董事长的话,我建议你们直接来检查一下这个公司董事长的职责手册,现在是可以获得这样的手册的。那么这就可以保护那些无辜的执行董事长,他们也可能会被现在这些错误的管理当中和这些主要的一些大公司的收支平衡表,他们没有受到保护,但是那些无辜的执行董事可能就会要来在一个演讲,将在一个法庭执行的时候对自己进行保护、辩护,那么在亚洲有一个非常大的案例,就是牵扯到一些银行,还有一些诉讼,那么很明显,他出于痛苦之中,牵扯到8亿2千万美元的一个案例,所以对那些执行董事,使他们陷入非常困难的状态,所以来管理一个新的市场,这是一个挑战,要对当前企业家的宽容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中资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接受挑战,这些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充满了戏剧性。
主持人:非常感谢。
今天的最后演讲人是肯纳斯先生,他给我们介绍一下未来的发展情况,他会谈一下中资公司在十年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情况。
肯纳斯:谢谢主席。我并不是说现在对未来进行任何预测,我今天的确准备了一个演讲,我本来想用幻灯片,但是我不打算这样做了,但是我打算做一些评论。当我们讨论未来得时候我想非常有必要记住这样的事实,就是中国的经济它现在已经进行了25年的改革了,现在非常明显地已经全球化了。大多数全球化的措施,那么很多都是每年都由国家统计局进行报道了,比如生产力投资情况,投资情况等等,那么在早期的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比如说像劳动力销售,设计销售,这些已经在15年20年以来都由国家统计局进行跟踪的,并且得到了在统计报表和报告当中都进行汇报的。那么还有其他形式的全球化,包括风险资本和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海外投资的情况,以及各种各样的投资情况,所以在经济,从很多方面来说已经非常全球化了,但是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出去的这场运动,在很多情况下一直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焦点,就是中国公司已经走出去了,要变成跨国公司。实际这个工作已经在进行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开拓了这项工作,通过一些更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企业已经这样做了,那么他们的研究是为中国公司所拥有的在搬德罗和曼德拉,很多是离市场非常近,还有一些发达的国家,制造业也是中国在海外建造起来的,那么他们生产设备和一些运营,把他们搬回到大陆上来,那么非常昂贵的,竞争性非常强,这些品牌也是由中国的品牌拥有者所关注的问题,他们可以购买,可以零销到市场去,很多保险业务、物流业,很多工作已经在开展了,总的来说这个规模仍然还是比较小的。中国公司的实力走出去,我们今天谈论的问题是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得到了资金的交易所强调,像TCL和汤姆森的合资企业其实是一种并购,就是DVD和彩电的业务,和TCL占65%的股份,这是一个例子,就是合力,一个非常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造业和外国的实力相结合进入到国际渠道和汤姆森公司相结合的非常好的实例,这是非常聪明明智的做法,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很好的做法。那么戴维刚才讲的挑战,我们昨天已经听到了他采取不同的形式,中资企业在所操作的环境是非常独特的,也就是在中国的环境当中,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保护性的。在这方面有一些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在很多方面中国公司发现他们受到很多挑战,在国外受到的挑战不像在家里享受很多的特权,那么在中资公司上面的效率都是和下游的低效匹配,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售后服务方面和客户服务方面都体现出来不足。所以我们要来使中国的公司来建设自己在海外的企业的时候,必须要来关注这些问题。当IPR在海外将会在其他的市场当中也会继续得到遵循,像在德国、美国,这和技术公司都是做得非常好的,在当地做得非常好,而且他们对海外的知识产权的起诉,他们把它往往戴入法庭或者是被击回。那么十年之后,我想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广泛渗深入,中国的公司渗透在全球发展自己的经济,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他们往往属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商业上的原因,使中国甚至在改革之前那么有的时候就广泛地以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合作使命就已经开展了,和非洲过程,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欧洲国家等等都开展了,这和十年前向外看的时候有一种矛盾,就是中国公司和跨国公司之间产生矛盾,我不想强调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在这儿可能不会对此感兴趣。那么在中国公司和美过公司或者日本公司变成一种国家公司,从国家公司变成跨国公司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看一下TCL这样的公司,很多年以前还是一个德国的公司,汽车公司,那么美国的汽车公司像克来斯乐都是非常好的例子,这些公司失去了国民特性,民族特性,变成了国际的公司,虽然变了名字,变成TCL,这种综合已经从它的历史情绪当中转换掉了,所以它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民族特性,另外像爱立信公司,他们在一个地方开始是他们的人力资源的基地,但是他们现在达到了一个这样的市场,就是有很大的市场,那么从人力资源是在市场非常边远的地方获得的,那么他们在其他地方是得不到的,所以我们说的是当我们考虑全球化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它的挑战从一个角度来说,因为没有人在1993年会谈论中国在2003年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2003年的时候很,根本想不到国民特征会保存多少,在10年之前完成多少。说下面一些,大的中国企业由于向海外发展的动力,还有政策的驱动,他们将会改进他们的信心,渗特别是在下游企业和分离的方面,这些企业将会得到新的力量,将会在海外有非常剧烈的印象,这会有一个回馈的影响,对国内的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实际上可以改善中国企业的绩效和它的竞争性,和国际公司和外资企业进行竞争,那么这实际上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力,这是一个变革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业环境就是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参与,并且是学习信息和商业,而且知道他们怎么从这些发展当中进步。中国由于它经济的规模和取得令人吃惊的增长,它自己将会成为改革的力量,参加全球的一体化,我们可以看到汽车业,电信业,我们在能源业,在很多的服务业,比如说像银行和保险业,大规模的中国企业现在都能够进行跨越,而且以后完全整合在跨国公司的网络当中去了,在世界其他各地都存在。
主持人:谢谢肯纳斯先生。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演讲,现在我想把麦克风交给会场,请大家进行问答。在这之前我想提出一个问题,给所有的演讲人提一个问题,非常简单的,就是人民币的问题,好像每天在报纸上都在登这样的消息,人民币应该升值,都说人民币应该升值,我非常地有兴趣,愿意听到参与者你们怎么认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人民币升值有没有必要?请做一些简单的评论,如果愿意的话请大家演讲。
陈峰:我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今天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目前给中国的一种压力,我认为这是很大的误区,中国实际人民币的稳定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情况看,中国人民币的增值意义不大,应该保持它一定时间的稳定。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久霖先生,您怎么认为?
陈久霖:我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稳定当时的情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如果中国跟随着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人民币的贬值之后,那么当时对于当时的情况造成更加被动的局面,但是中国当时没有这么做,那么现在等到这个时间结束之后,国际上有一份势力要求人民币升值,我觉得这个多少有点过河拆桥的味道。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问题其实应该首先从中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无疑不利于出口和银行资金的回收等等方面。这个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根本利益,同时人民币随着不计实际情况,一会儿让我们升值,一会儿让我们贬值,实际对亚洲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有影响,这会儿要升值,过会儿要贬值,实际上随着你的指挥棒来转。另外我希望国际社会上能够注意到中国在人民币方面所做的一些大量的工作,比如说鼓励多进口,放松对外汇的管制,最近鼓励更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国际投资,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一些工作。所以我同意刚才陈董事长的意见,我觉得人民币现在不是升值不是时候,当然也不排除人民币应该做一些适当的改善的工作。
主持人:谢谢。刘先生。
刘二心:我想我同意刚才发言人的讲话,货币制度的稳定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也符合世界的利益,尽管从长远来说,货币,中国的人民币应该向其它的商品一样,应该有一个市场定价的机制,但是这是长期的问题,从短期来看,中国的货币稳定是符合中国和世界利益的。
主持人:谢谢。我是否可以请师齐乐讲一下,我觉得大家该说的都说了。
戴维:我觉得是应该自由兑换的。
肯纳斯:我想补充两点,我想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由于货币兑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中国企业向海外购买公司,他们必须要经过一个行政程序,那么他们要有硬通货,他们用资本帐户而不是当前帐户的资本来完成这样一个过程,所以现在的机制是不可行的,从根本来说,如果要实现全球化,政策要成功的话,政府必须要解决这种国有企业资金的问题,这也会带来货币管理政策的开放。第二,如果中国公司实现国际化,要在海外开展大规模的经营,他们需要的是很多外币而不是人民币,那么这样的话就会涉及到人民币与硬通货之间的兑换,那么中国人民币的控制就会影响到公司之间的活动。第三,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也是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公司走向世界,很多公司尽可能地用国外的债券来融资,我觉得迟早人民币会增值。那么这些也为中国的兑冲提供了一个机会,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他们采用了外国的债券来进行融资。
主持人:谢谢。我觉得您的这个观点是非常有趣的。因为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想鼓励在座的听众也能提出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请大家示意,我们就可以递过麦克风,请大家自报家名,再说你的问题是提给哪位发言人的。
提问: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我想问海南航空,你们曾经有个九年之内达到国际品牌的进化,那么我想知道你们现在取得了什么样的具体成果,或者说近期内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划?谢谢。
陈峰:关于海南航空。这个公司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实际刚才这位先生提出海航的9年发展计划是长期计划,我们是近期中期长期三者都有的,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我们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使海南航空成为国内的一个品牌,再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发展,第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海南航空已经进入中国航空的四大航空公司之一,拥有飞机近百架,航线500条,遍及中国500多个城市,在安全正点服务三点。第二个阶段是希望达到亚洲的优秀航空品牌,航空品牌主要有三项标准,一项表标准就是规模,再优秀,你规模很小,那它也不能改变在这个行业里边的地位。所以我们首先的规模上要跟亚洲的航空公司要接近,以接近目前看亚洲航空公司的规模至少在中心机在140到150架以上。第二首选旅客的认同,社会对它的认同。第三就是管理。我们希望在7年当中为中国的航空业创造一个优秀的亚空品牌。再过两年,就是9年,我们希望达到世界一流品牌,因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在亚洲占了大部分,新加坡、国泰、日航,这些公司在谁都是一流的,接近亚洲一流的水平距离世界品牌只有半步之遥,希望在奥运会的时候为中国航空业挤入国际标准上服务上能够做一点贡献,我们想这也是符合中国民航在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创造世界航空强国的目标相一致的,中国民航已提出世界航空强国的目标,主要标准是中国航空从现在的第六位涨到第三位。我想在这方面做点努力。
主持人:谢谢陈先生。还有别的问题吗?
提问:谢谢。这个问题可能提给所有的发言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香港在过去20年,一直在努力进入中国市场,到目前为止,正如刘先生刚才所说的,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向海外,香港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者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论是在法律方面还是管理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肯纳斯:根据我在香港的经验,香港从它的地位来说,在过去几年当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商业角度来说香港更加符合珠江三角洲或者是香港这种环境,我想在重新定位,以便在整个中国大陆范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主持人:刘先生您有什么想法吗?
刘二心:我觉得香港还能够发挥自己的历史作用,这是东西结合点,他能够提供融资,可以向中国公司提供融资帮助他们走向海外,有一些公司已经成功地在香港上市,这也是一种资金的地宫。当这些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后他们必须有很好的业绩,他们可以贷款,当然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机遇,他们可以使自己的管理层得到培训,既能够适应中国的商业环境,也能适应西方的商业环境。香港是这样一个东西交接的地方,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保持这样的地位。
主持人:其他的发言人还有补充吗?
陈峰:我想就香港问题补充一点,香港在100年编成国际城市是不简单的事,但是天下没有永远好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年河东三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现在已经转过来了,过去给人提包,现在自己当家作主,所以自己要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定位,但是我认为我非常同意刚才几位的讲话,香港有自己的角色,最大的就是与国际相连的法律制度,最大的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中国崛起和带来的挑战,香港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谢谢。
主持人:还有别的想法吗?
肯纳斯:在香港很多讨论都围绕着CBA,也就是香港怎么样在中国大陆开展的问题。主要的作用就是说可以帮助大陆找到资金,香港还会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需要讨论的,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香港的法庭的作用以及香港法院在大陆当中的作用,商用,在香港开展的一些商用活动涉及到香港的法律,这个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才能使香港能够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后中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的作用。
主持人:还有别的问题吗?
提问:我是人民日报市场报的记者,有个问题请问刘二飞先生,中国海尔一直作为中国全球化的一面旗帜,但是据我所知,海尔是在一个高负债高成本的扩张的,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子,那么请问刘二飞先生您怎样评价海尔的海外扩张战略?谢谢。
刘二飞:因为对海尔的情况我们不了解,因为它不是个上市公司,所以没法做具体的评论,但是可以总体上来做评论的话,我觉得像海尔这样的公司它走的国际化道路不应当到海外去建厂,因为我看到很多报道,到海外,到美国建很多厂子,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又很高,人家的厂子都搬到我们中国来,我们为什么把我们的厂子搬到国外去呢?这没有任何道理,除非有一个特别好的理由,那才能去国外。那么更重要的,它实际上国际化的路第一步先走产品的国际化,第二步我想就像TCL了汤姆森的合作,就是把人家要退出的那部分产品我们占过来,那么利用人家的品牌,人家的渠道打人家的市场,这个是比较好的合理的国际化的道路。那么海尔它的具体的是不是负债高,我想因为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我无法做评论。
肯纳斯:海尔是一个非常大的例子,因为它有着去海外发展的非常高的一种说法,我同意刘先生的说法,公司为什么非常有选择性地到海外,投资必须是战略性的,它要找到它的海尔,张瑞敏先生后面的驱动力,他一直把开发品牌当做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他把从中国品牌变成世界品牌,有些事情并不一定和海尔相关的,那么它在旧金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中心,而且非常成功,它完成了它的商业目标,也就是能够来设计一些贴近市场的产品,这是并购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制造方面在南卡落利州就不太清楚了,我们在这里讨论不要把制造业搬到美国去不一定合理,在下游生产荷载美国生产这是一个分销的问题,他却是非常成功的,有很少的这样的零售点,像沃尔玛特,我们没有看到非常高端的产品,那么用几年的时间它的就要取得了非常大的市场渗透,一方面是运作了,一方面没有玩转,这就是一种经验,现在中国企业海尔原来是在青岛的,要做全球化的要非常成功的才能做。
刘二心:我的感觉,海尔现在的市场,海尔、长虹,相当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竞争很激烈,谁输谁赢还很难说,这个时候我个人感觉从一种竞争的策略来讲,要把力量集中在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上你打赢了之后,或者是垄断是不太可能了,因为政策不允许,进一步稳住了之后然后再大规模到海外扩张,国内竞争很激烈,国外又很激烈,这样的话往往可能把战线拉得太长,容易出问题,加上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观点,就是说谁要能够在中国市场上竞争起了,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家电市场,那么谁一定能在世界上取胜,关键是时间的问题,我想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应该在国内搞好然后再去国外。
主持人:非常感谢。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谢谢。我来自于中国日报。我觉得刚才刘先生还有百是齐乐先生关于劝阻中国企业不要忙于到国际市场这个观点非常好,你会不会介意有一些中国企业如果他觉得在中国盈利特别难,就是特别小的时候可以考虑去一些不是那么发达的市场去运作?我最近曾经访问过在云南省的一些想要在煤工核领域经济合作的项目,那么云南省在政府的协调下有一些人想在泰国合作吸引一些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企业到那儿去投资,您觉得这个是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是不是您觉得在欠发达的国家,在经济欠发达,我是指不像美国那么发达这样的国家是不是也有别的环境,比如说法律环境不是那么健全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见解?刘先生或者其他嘉宾?
主持人:你这个问题是提给刘先生的吗?
刘二心:我个人觉得你在国内都赚不到钱还想到国外赚去我觉得很难。首先在国内赚到钱,如果一个行业在国内利润率很低,竞争不了,我到不发达国家去打,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反过来讲如果作为国际化的第一步,不是正面地到美国欧洲市场而到周边国家的市场,这是所谓当年不是有一个叫农村保卫城市这句话吗?像华威,像中兴,我们这些国家的企业都是从东南亚、非洲、中东的一些小国开始,这些地方由于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大的跨国公司没在那儿,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前提是首先在国内赚钱,在国内这几个企业如果在国内不赚钱的话,到国外还是赚不到钱,所以前提是你要是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在国内做好,你国际化逃避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我觉得不可行。
陈久霖:我觉得这位先生提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层面来讲,首先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应该鼓励中资企业逐步向世界能够投资的地方都进行投资,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讲,因为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可能能够增加你的品牌,提高你的知名度,直接接受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但是到落后的国家,就是尚未开发的国家开发有力于强占市场,进一步强占先机,从国家的层面讲应该鼓励,哪怕是现在这些企业到海外不一定去赚钱或者赚大钱,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应该是一种趋势,的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格局,大盘来讲是这样的。第二个角度,从企业来讲,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你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你觉得有能力到发达国家投资你就去,但是代价很大,比如说美国的税收就很高,而且市场是饱和了,你要去抢占那个市场不容易,你未尝不可像刚才这位先生提的,先到不发达地区或者有待于开发的国家投资,等到这个国家的经济,随着全球化的环境发展而发展的时候,到时候就可以有机会,这是从企业这个层面上讲。另外一个我觉得整体上看还有机会机遇的问题,有些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有些机遇摆在面前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这个机会?不一定说你完全就固死在中国这一个市场,那么外国有的好的机会,比如说西露去收购西班牙的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有这样的机会你就抓住,这样恐怕不只是赚钱的问题,还有强占市场的问题。刚才讲到西露投资的问题,实际上强占未来石油资源的问题,中国现在每年进口几千万吨油,到2010年每年进口一亿吨油,然后到2020年每年要进口量亿吨油,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如果不去抓住这个机会强占海外的石油资源,等到海外的石油资源都等人家瓜分完毕的时候,你没有机会就被动挨打,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因时而宜,因企业而宜,总体来讲应该走出去。
主持人:不幸的是现在时间已经不够了,所以我想宣布这次的会议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感谢演讲人和参与人。那么我想在休会的时候我想说一下中资企业的确是向外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但是我还想提醒你们,这会花费时间,而且有很多一些关键的挑战比如说像泰国,和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但是我们还是随着中国的未来,还是会繁荣发展的,所以感谢你们的耐心,演讲人和参与人,再次向你们表示感谢。
(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