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抬升作用低微;整个农产品市场及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并没有改变;较大幅度的通胀状态不会发生
本报记者 定军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李永强说,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就已呈“温和
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档次上升,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1990年前后约占百分之五十几、百分之四十几,现在则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几;居民大量的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粮食的比重非常小,不超过10%。
李永强表示,尽管食用油价格涨幅大于粮食价格,但是其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重比粮食价格要低得多。目前食品价格占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重约有1/3,或许,这也是食用油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粮食价格,但不会导致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涨过快,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过快的原因。
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2004年农产品价格仍将持续上升。理由是粮食等农产品产量“不可能一下子长上去”,多种市场因素决定了农民不一定会肯定多种粮食,因此粮食产量不一定会大幅增加。而国家促进“三农”发展措施,也会使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有关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并适当提高保护价。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整个物价上涨不会过快
国家统计局的李永强认为,假定粮价上涨很快,它对于物价指数的推动作用也不会很大。因为除粮食以外的其他非粮食类消费品目前看基本是供过于求,并且都有比较充裕的生产能力。任何想涨价的基础都很难得到市场的承认。
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表明,粮食价格的温和上涨不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经测算,粮食价格每上涨1%,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1%。食用油价格占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重比粮食低,换言之,食用油涨价对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更小。这也表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整个食品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不会太大。
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师姚景源也表示,目前市场上消费品总体供大于求的态势没有改变,所以物价指数不会上升很快。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最近会同各地相关部门做出的调研数据,支持了以上观点。经过对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下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排队分析,结果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7种,占总数的21.2%,与今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6.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73种,占总数的78.8%,与上半年相比减少了6.7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同时,国企员工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也会加剧供大于求与价格上涨的矛盾。
不过,由于9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达到2001年1月以来的最高值,并且“国庆黄金周”是销售旺季,粮油价格上涨幅度最大,所以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仍然有可能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此前经济学家宋国青预测,今年CPI的最高单月同比增值在2%左右,全年在0%~1%。现在看来,11月的CPI同比增幅可能在1%~2%,甚至接近2%的水平。
是否“通胀先导”
10月26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宏观经济论坛”上,一些经济专家表示,若单考虑国内的因素,实际上人民币面临贬值的压力;而考虑消费的形势,通缩压力也并不是不存在;而按照国际的标准,实际上中国目前仍然处于通缩之中。
但也有人认为,粮油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升,表明整个经济形势向好,新的经济周期出现,整个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适度通胀的开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撰文指出:“粮价的剧烈波动,主要发生在1988~1990年间以及1994~1995年间。在那些时候,粮食价格的波动幅度远远大于零售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而蔬菜价格相对于零售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比较小。这显示粮食的相对价格仍然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而蔬菜相对价格与通胀的关系不密切。”
由于目前蔬菜价格的波动远不如粮价,这是否说明通胀的确出现信号,尚不得而知。
粮油问题专家、青马工作室的马明超,最近在一篇关于粮油价格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关系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在通货紧缩压力逐渐减轻后,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预示着适度的通货膨胀的到来。其演变过程将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率先上涨——粮食价格普遍上涨——消费品价格普涨。应该说,目前粮价的上涨只是物价总体上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或者说,是一个新的亮点。”
仍有较多专家认为,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的农产品价格6年以来首次普遍上涨,这是否意味着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既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支持,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