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奥运会相关的经济问题,这无疑是很好的事。中国还没有办过奥运会,中国期望努力办成一届最出色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和国际奥委会一样都期望2008年奥运会能够“给体育和中国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我理解这里的“遗产”(英文为Legacy)的意思是一笔财富(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而不是一个包袱。
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们共同研究奥运经济问题就必然形成多角度、大视野,把这些观点
综合起来就会聚集成为系统性的成果。
政府官员、行政管理者主要从宏观调控和微观促进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北京市已形成了奥运行动规划。这种规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贯彻着市场运作的原则,使其更加公开和透明,防止有人运用这种交易资源的再分配而设租、寻租。
企业和企业家们掌握着经济资源。他们可能是奥运经济的直接受益者。因而在支持奥运的热情过后,他们就会冷静地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因为,奥运会的市场开发与一般性的市场开发确有共性,但是其特性也是相当突出的。我记得在1996年亚特兰大百年奥运期间,中国奥委会与天津中奥公司合作,引进了亚特兰大百年奥运标志在中国的特许经营,使十多个中国企业受了益。
社会上掌握着文化资源(技能、经验、智慧)的精英们也会研究如何使自己在奥运会上有“英雄用武之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确实有许多文章可做,怎样将各种好的理念和策划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也是一篇大文章。在这方面已有很多专家做出了贡献或者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见解。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如何能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现在社会上暂时还处于弱势的社会阶层,如下岗工人、农民兄弟等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福利增长。
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一定能完全解决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因为经济政策不一定能替代社会福利政策,也不会自动地产生当前社会政策所期盼的结果。根据过去历届奥运会的实践,奥运经济是可以缓解局部地区的一些社会问题的,特别是就业的需求。我们希望的不是简单地通过“为全民造福”这样抽象而带有虚幻的目标口号来动员全民的参与热情,而是要通过办一些实事来体现“为全民造福”。换句话说,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一笔遗产”的受益者应该是更广泛的社会阶层,而不仅仅是上面我提到的那3个利益强势集团。因此,我呼吁,我们的专家学者们的目光不要忽略了这一利益的弱势群体。
尽量通过奥运经济的作用,至少在北京地区增加就业机会恐怕应是提上日程的了。特别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近240万个就业岗位,而到90年代却只有不到100万了。不仅在中国如此,在美国和欧洲也是这样。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而进行的几千亿的基本建设投资应该能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在基本建设中尽可能利用国产的原材料和设备恐怕也有助于就业。在市场开发中充分考虑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民间企业的机遇也可能是一个增加就业的途径。
我想只要我们想到他们了,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他们的利益尽力了,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也可能增加他们对于收入差距悬殊的承受能力,使他们看到正面的预期。这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