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的覆灭遵循着以下路线:扩张——困境——假账——败露
文/本刊记者 宋铁军
安然的警报:股价动荡、CEO离职
如日中天的安然最早受质疑是2001年年初,一家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而在此不久前的2000年8月,安然股价大飙升至历史最高值90.56美元。事后证明,这一质疑拉开了安然垮台的序幕。2001年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2001年8月14日,首席执行官杰夫里·斯基林以个人原因为由突然辞职离开安然,前首席执行官肯尼思·莱重操旧业担任首席执行官。后来的调查表明,从2000年5月至2001年8月期间,莱和斯基林就分别卖出了价值3778万美元和1448万美元的安然股票。就在斯基林离职的第二天,副总裁雪伦·沃特金斯女士给肯尼思·莱写了一封匿名信,警告安然会"在一连串的会计丑闻中从内部崩溃"
2001年11月8日,安然公司被迫承认,自1997年以来共虚报利润6亿美元。
2001年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2001年12月2日,安然申请破产保护。
2002年1月24日,肯尼思·莱辞职。
仅过一天,又爆出惊天大案:前副董事长克里福德·巴克斯特紧握着左轮手枪死了。休斯敦警方在发现巴克斯特尸体90分钟后即宣称,虽说现在不好透露巴克斯特遗书的内容,但可以据此断定巴克斯特是饮弹自尽的。自安然破产案曝光后,巴克斯特的名字近两周来屡屡被检察官提起。美国国会调查人员赶到休斯敦找巴克斯特等人问话。有传闻说巴克斯特愿意与国会调查人员配合。然而,就在这一传闻传开后不到3天,巴克斯特神秘死亡。
更早的凶兆:铤而走险的公司战略和腐朽的公司文化
安然铤而走险的背后,是一股贪婪与野心的黑色动力,原来的企业目标—“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似乎已无法跟上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最后确定的企业目标是:“世界上最酷的公司”。就在这一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安然迅速膨胀,过度扩张,不顾一切地上项目,不切实际地热衷于涉足新经济。
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安然从上到下都活在不切实际的美梦中。而在发现无法实现曾经许诺的发展速度时,安然开始寻求“第二条道路”—人工增长法,秘密交易、“创造性”的会计方法孕育而生。为了保住自己的分红,安然高层毫无羞耻感地“盗取”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
腐朽的企业文化,则是导致安然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安然的企业文化,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套绩效评估导致个人主义泛滥:1997年,斯基林在全公司范围内采用了一程序:对同层次的员工进行横向比较。按绩效将员工分为五个级别,这些级别决定了他们的奖金和命运。每六个月员工和经理们就要重复这一评估过程,然而,事与愿违,安然的绩效评估系统实际上形成了个体重于团队的企业文化,扼制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当公司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时,这种压力拉动型的绩效评估机制也就逐步转化成为了一种拉帮结派的官僚系统。有些经理开始捏造问题,篡改记录,赶走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雇员。
“赢者通吃”造就“一座用纸牌搭成的房子”:这种文化给员工打下了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烙印。犯错的员工立刻就会被解雇,结果不仅促使员工尽可能地掩盖过失,也使员工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公司过去的和现在的一些雇员都曾指出,保持安然股价持续上升的压力,诱使高级管理者在投资和会计程序方面冒更大的风险,其结果就是虚报收入和隐瞒越来越多的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