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博鳌(海南) 11月4日消息(记者周正平 王冬莹) 摩根士丹利全球经济分析部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3日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上说:所谓的“中国出口威胁论”忽视了中国进口的强劲势头以及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新的需求者的重要角色。
一年多前,罗奇曾担忧:中国的工业制品大量涌入将导致美国通货紧缩。
在年会上,罗奇等多位经济学家对世界制造业重心向亚洲转移的经济现象给予正面评价。
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新产业分工的形成,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和亚洲廉价劳动力成本的结合,已使一批亚洲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世界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贴上了“亚洲制造”的标签。
爱立信公司名誉董事长阮魁森说,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亚洲转移,是跨国公司精心制定的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需要低廉生产成本作为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亚洲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迎合了这种需要。
他指出,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到亚洲是全球生产要素优化整和的结果,最终将有利于全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和石油化工制造商,已将其生产重心转移到亚洲,其中包括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杜邦、宝洁和西门子等世界大牌跨国公司。
在亚洲内部,制造业也在重新分工。日本、韩国及台湾和香港等地的传统制造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亚洲其它地区转移。中国是这些产业最大的接收者。
跨国公司投资加速了亚洲经济发展,增加了亚洲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又为世界各地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形成了良性循环。
中国的出口从1994年到2002年增加了两倍,达到3654亿美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出口增长中占到65%。中国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的高增长,不仅使中国获益,而且也使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分享到中国经济成功的果实。
出席年会的经济学家还注意到:在跨国公司从“亚洲制造”获得丰厚的利润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完成了产业升级换代,继续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