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家电巨头春兰、美的、新飞、奥克斯、烟草业巨头云南红塔、手机巨头波导、摩托车巨头力帆等公布和实施自己的造车计划之后,最近五粮液集团也宣布要进军汽车产业。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持续火爆是引发各行业巨头纷纷加入“造车运动”的重要原因。
但是五粮液造车还有另外的原因,首先是要为其数十亿的资金寻找出路,寻找新的增长点。目前五粮液品牌已经很强,规模在中国白酒业中也最大,下一步要想扩大规模,在白
酒业普遍萎缩、增长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基本上已不可能,因此正像有人说的“选择产值高、规模大的汽车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似乎国家税务局也是五粮液造车的推动者。2001年税务局实行新的白酒消费税征收办法,对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在加征消费税的同时,取消了买酒勾兑可以用原已上税的发票抵扣25%的消费税政策,这等于要了那些靠政策避税作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大酒厂的命,五粮液不得不从酒业逃亡。
由于五粮液目前仅仅是生产汽车模具而非整车,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争议,一位搜狐网友甚至赞扬说:“我相信五粮液集团引进的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模具正好迎合了我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空间广阔。而且目前中国的汽车业的软肋正好是模具,这将有助于我国汽车的国产化进程。同时,在汽车模具方面也没什么风险:其一,可为国内外市场配套;其二,即使汽车模具市场饱和或者竞争太大,五粮液的模具生产设备大可转向生产其它产品;其三,以其设备水平,挤入市场并不难,而且开发成本不算多高;其四,国家产业政策对汽车模具国产化持积极支持态度。”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对于五粮液要造整车就很少有人赞成了,有的人说:“五粮液不能随随便便说进入就进入汽车市场,不能拿着国家的、投资者的钱不当钱,如果他们的老总是真正的经营者,就不要拿自己企业的未来开玩笑。”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五粮液在多元化方面屡遭挫折:1997年建成的5万吨酒精生产线夭折;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流”的制药集团无疾而终;在“安培纳丝”亚洲威士忌项目上白白丢掉了几千万元……
五粮液还准备进军芯片制造,但是芯片行业的人士认为五粮液搞芯片的实力远远不够,有人指出,“在台湾,芯片业的入门费就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等到成熟需要1000亿元人民币,而上规模差不多需要2000个亿。五粮液整个集团的总资产才有多少?仅从资金层面,它就必须依赖贷款或者其他形式的的融资,风险实在太大了。”看来五粮液只有造车一条路可走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五粮液投资汽车工业的原因是企业发展内在动力增强,在酒业发展天地狭窄的情况下,必然急切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一点应该肯定,不应该加以责难。但是最近国家又力图阻止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汽车行业,要整顿“一些地方盲目投资、办新厂、铺摊子的现象”,这使五粮液进军造车的道路荆棘丛生。
与社会大量资金没有出路形成对比的是,汽车行业却深受资金短缺的困扰。几年前,南汽董事长黄小平说,南汽什么也不缺,缺的就是资金。这是许多国有汽车工业的“通病”,有的企业甚至只剩下卖地一条路,这严重影响了国有汽车工业的发展。实质上国家应该给五粮液和其他想进军汽车工业的企业开放一条新的通道:开放国有汽车企业核心股,把资金引入国有企业,壮大强势的汽车工业集团。但是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极不明晰,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社会资金不可能简单地投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必须首先改制,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融资的新机制和体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调整汽车产业结构,加速企业的兼并联合,并断掉仅仅靠壳资源生存企业的生路。在“壳”成为资源的情况下,120家汽车生产厂将永远是120家。作者:贾新光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3-11-4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