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华 记者 刘昆
本报讯五保老人吴金英日前从自家老屋搬进贺州街五保村时,高兴地唱起了年轻时的歌。她与同村的11位五保老人,将一起在这里安度晚年。记者在广西贺州、桂平、钦州等地采访时发现,各地五保村的老人们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发自内心的笑容写在脸上。
五保老人的好日子,缘自广西在实践“三个代表”中,探索出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新模式。
广西农村现有五保对象30.8万人,约占全区农业人口总数的0.7%,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在乡镇办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但建乡镇敬老院投资大,管理成本高,入住率低,加上敬老院远离村庄,老人们生活上不习惯;分散供养占到了全区的96%,但住房标准低、生活质量差、管理难度也大。
在新形势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探索创新,建设村一级的五保老人集中安置场所,走出了一条“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集中供养的新路子。
“离家不离村”,指的是五保村居住的老人都是一个村的,在生活上、情感上更容易沟通。在桂平市雅岭五保村,记者见到一位患白内障的老人和其他老人住一个房间,吃饭、上厕所大家都抢着照料。“离户不离土”,指的是五保村老人们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很多五保村都养猪、养鸡、种菜。钟山县回龙镇上泉村的五保村是敞亮的四合院,每个老人一间平房,分房各自吃住,还有娱乐室,村里有儿女的老人羡慕地称这里是“长寿村”。
为把五保村这件情系百姓的事做好,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亲往农村调研,指导五保村建设。自治区民政厅也把五保村的建设列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今年将建设1000个示范五保村,在未来3至5年内兴建5000至8000个五保村,基本解决广西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问题。
钟山县旺高镇清池村支书杨作林告诉记者:“建好五保村,干部们有了威信,其他工作也好做了。”国家民政部领导认为,广西五保村建设,“解决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五保户有效供养的问题,是实现社会福利化和五保供养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模式”。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