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对当前企业的经营状态做了一个分析。他认为,目前企业正处于从“机会性成功”向“战略性成功”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仍然有某些企业,仍然有某些行业,还能够靠一定的关系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利基”,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要通过建立战略—企业长久经营的逻辑,才能维持长久的生存。那么,如何建立企业战略?什么在影响企业战略的建立和成型?这不仅对企业家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于政府—优良营商环境的营造者,也应该引起深刻反思。
本刊记者张哲诚记录整理
今年上半年,在珠岛宾馆召开的民营企业表彰大会过后,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到佛山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他找了十几位民营企业家座谈。一位佛山市的人大代表、来自南海的民营企业家张总,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在那次座谈会上他并没有充分表达。由于他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对于营商环境最本质的看法和期待,就是希望大家仰赖发展的市场经济秩序能够更趋良性也更富生机。所以我们请他再次回忆并且“充分表达”,并完整收录下来。
以下就是这位企业家的自述:
民企真的需要政府“扶持”吗
有这样一种社会倾向,很多人希望国家希望政府更多一些关注民企,扶持民企,特别是当民企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这种意识就更加强烈。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政府对企业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关注,不要扶持,不要管。以我们的经验,公司发展最快最好的时候,正是政府最不管的时候,产生了神话般飞速发展的效应。
这里说的“管”,其实就是分配资源,就是所谓的扶持。因为假如是“行政监督”,自然有工商、税务、公安等具体职能部门在行使监督权。那么问题来了,从经济学上讲,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政府能够扶持多少家呢?
于是政府经常讲扶优扶强。但这里又存在着深刻的隐患。第一,优和强本身就不好界定,今天不优明天可能优,今天不强明天可能强;第二,假如某地有100家企业,你挑出几家“优强企业”进行扶持,那对另外90多家企业是不是不公平?是否等于制造了新的不公平?第三,目前有些“扶持”行为,不仅是政策的倾斜,可能就是直接的现金投入,比如投到什么技改项目,或提供无息贷款,企业都能直接受益。当政府手握这种分配资源的“扶持”权,希望得到扶持的人,就会努力去经营“政府关系”,腐败也就很容易滋生了。
那么,就算你有足够资源能够平均分配给100家,既然是平均,和不扶持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我既反对扶优扶强,也反对扶持企业,什么政府为企业出谋划策,那更是扯淡。道理很简单,那是人家自己的企业,他难道不想赚钱吗?其实不仅是我,我周围的很多企业家都是这种观点。很多人本来并不希望政府扶持,但是当看到别人被扶持,就感觉对自己不公平,于是就有人会去争取这个事情。
对于扶优扶强的说法,我们一直对其反映冷淡,如果哪个领导来公司参观,讲心里话,我一点兴奋感都没有。不要说扶不到我,即使扶到我,我也会不知所措。
当然,由于个人经营风格不同,有人认为政府也是一种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似乎也对,有些人的能力可能是比较擅长处理这些界面的事情,烦恼会有但可能得益也比较多。以我多年的体会,政府资源是可以利用,但同样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老实话,本身没事他都会找事情来烦扰你,那你求了他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我想社会始终是走向法制的,从长远来讲,跟政府挂钩的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趋向。如果企业都太过习惯没有政府就办不了事情的话,那么在WTO的背景之下,你必须改掉这种习惯,否则可能就会丧失竞争力。
话说回来,政府似乎始终有一种担心,如果不扶持就好像没有为民企办什么事情。从宏观来谈,政府出一项政策,贯彻到下面,至少他也希望自己出业绩,希望扶持到一些企业。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也有个别用心不好),并非一定想要占什么便宜。他们感觉为官一任,本来你可以不倒的,或者可以发展得更好的,但没有帮上什么忙是不是不好。然而遗憾的是,我这么多年所见失败的案例,很多却是政府帮了倒忙。
关键的问题是,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市场规律,我觉得民企比谁都更关心自己的企业,你经常出点子出建议去扶持他的话,反而很有可能令其偏离市场轨道,导致失败。
其实很多政府官员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家的心态,他们既然能够出来做一家企业,那么他一定具有一种特别的素质,那就是愿赌服输。对于任何一个民营企业家而言,如果产品卖不出去,质量不过关,在竞争中失利,最后被市场所淘汰,那么输了就输了,他绝对不会怪政府。市场肯定有很多企业倒闭,否则就不正常了。因此,政府完全没有必要有任何负疚感,但是因为你帮他,他输了,反而可能输得不清不楚,很不甘心。
我记得张德江书记去新会参观小鸟天堂的时候,曾对那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有感而发。大意是说,你不用管它,让其自由生长,它的须根自然会深入大地。如果觉得这棵树这边长得不好看,剪一刀,那边不好看,又剪一刀,最后他反而难以茁壮了。所以政府最重要是把这个公平的环境、规则的环境搞好,然后让我们自己在其中竞争和搏杀,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参透体育精神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人好像很多方面都不行,素质就是比别人差,甚至考虑到国民性的问题。后来不断思考,看能否找到非常强的一个方面,那么一定能有所借鉴。这个方面就是体育,我想谁都不会否认我们是体育强国,国家在制定规则和执行监督的时候,大概可以参考体育竞赛的特点。
体育竞赛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第一是规则简单明了;第二,这个规则一旦制定出来,就不容易改变,要经过很长时间,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才能够稍加修改。
正因为有了这个特点,才有邓亚萍5岁开始学球,经过很长远的战略安排,并坚信这个规则,在16岁时拿到了世界冠军。都说中国企业做不大,那是因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做大一个企业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如果国家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使累积很久的竞争优势丧失掉,怎么可能去建立长远战略?有些产业政策不要说朝令夕改那么频繁,但哪怕三年一改也都很要命了。在美国就很简单,就是通过汇率、利率和税率这三个杠杆来调节经济,其他则不会轻易调整和改变。
我举个例子,听起来好笑,似乎像天方夜谭,但在企业里面却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比如说邓亚萍练了10年,拿了全国第一,准备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突然国际乒联说规则改变了,必须拿羽毛球拍来打乒乓球,那么邓亚萍的10年累积顿时就等于白费了。体育规则是不能够这么变,但是我们却经常可以。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要“傍政府”,就是为了尽早获得产业政策改变的信息,以便尽早掌握新的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吃亏,正如广东人讲的“饮头啖汤”。
当然,中国正处于转型当中,不是不可以变,而是规范性一定要加强。乒乓球也从36毫米变成40毫米,比赛从21分变成11分,不是不可以变,但是要不断征询意见,大家投票表决,经过很多时间才正式改变的,但是根本的规则还是不能变。
其实政府官员也会经常讲,我们应当借鉴体育规则,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当然这也是一个进步,但我觉得对体育精神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当运动员肯定不能当裁判员,政府也早有了退出的鲜明姿态。最关键的是:制定规则的人都不可以当裁判员。现在政府有时候既制定规则又当裁判员,这是很要命的。为什么?
比如体育规则是由各个单项的委员会制定,比如足球有足球单项,乒乓球有乒乓球单项委员会制定,裁判就只是执法,他虽然有一定的裁量权,但是永远不可能离开规则去裁量,如果你跟裁判有争议,还可以找仲裁委员会。所以规则的制定跟裁判是无关的,这样才公正。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足球比赛本来踢90分钟,到70分钟的时候,有一个队1∶0领先,裁判一吹长哨说比赛结束了,你说按预先战术安排,正要换主力,怎么就结束了,但裁判也参与了制定规则,规则的解释权在他手里,你有什么办法。这个例子可能离谱一点,但在生活中也有发生。
所以裁判员和规则制定者不能一起兼任,否则我制定我执行,到下面就一定会乱了。为什么人家要来求你,因为你权力太大了。为什么足球有黑哨,就是裁判员权力大嘛,但还好,黑哨的权力还是有限的。如果你还有权力修改规则,那就不是黑哨的问题了,简直就可以不用比赛了。
到底什么叫做体育精神,很多人会说志在参与、竞技拼搏之类,其实无非两个字:规则。我母亲70多岁了,她还一直守着中央5台看,其实她任何一项比赛都不会玩,但为什么还喜欢看呢?因为她看得明白,规则明了嘛。所以企业家最强烈的渴望,是有一个规则的环境。
直面生存风险
但毕竟规则的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企业的生存还存在很多风险。
第一层风险就是来自政策的不连续。
比如退税方面,企业根据原来的退税率计算了整个成本核算,然后向客户作出了价格承诺,但却突然调降了退税率,本来的盈利就变成了亏损。这个方面的例子很多,试想在私下里去问任何一个企业家,工商、税务、海关、消防、劳动部门、外经委、经委、环保、公安等10个左右的婆婆,有哪一个有很稳定的10年不变的政策?我看没有一个,可能都是苦笑。而且这些都是能够直接管我们的职能部门,意思是他们都有权力要你停你就停。间接的不大相关但也可以来烦扰你的就更多了。
这么多的部门,政策上面有任何一个小的修改,都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经营。尽管也不见得致命,但经常发生也很烦。比如消防,原来是这么规定的,突然因为哪里发生了一场火灾,马上规定又改了,结果你做好的规划设计就要重新再做了。再比如劳动部门的人头税缴纳政策、环保政策等都会经常变动。变是可以的,不过大变应该长远。
因为现在是越来越法制的社会,所以有些部门的政策变动也是很巧妙的,一般不会在下一个红头文件中直接否定上一个,而是作出新的解释。比如一些海关政策,原来说鼓励出口核销,现在不鼓励了,他就会设置很多窗口,让你烦不胜烦,成本也急剧增加,不得不知难而退。
很多外资进来中国投资,第一看中的指标就是政策的稳定性,他们并不见得需要多么优惠的政策,只要公平,好坏都不要紧,最怕就是规则变来变去,那就很麻烦。
不过话说回来,职能部门每个官员都可能不服气:国家新修订的政策你敢不执行吗?
第二层风险是规则的制定和变更不透明。
准确讲我们不是没有规则,现在规则真空的地方不多了,但问题是不够透明。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有很多企业家认为只要“傍住规则的制定者或执行者”,拜托他第一时间让自己知道就行了。对于不知道的人,规则的变更可能一夜之间就让他输掉竞争。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跟大师进行象棋比赛,突然听说规则变了,象可以过河,马走田不走日了,结果大师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顷刻就被废了,我假如提早一天知道,提早一天准备,那我就可能赢他了。
但企业家是会总结的,他吃过几次亏后,可能就会变了:“你可以花钱认识这个官,那我就不会去做啊?”于是大家下棋的观念就可能被颠覆,不会再去更多钻研棋艺,而是想方设法去求助修改规则的人。
推理下去很容易会发现,这种风险将进一步转化成企业的经营风险,因为连根本的经营理念都发生严重偏差的企业家,很难想像能够为企业找到长远的竞争优势。如果长久延续这种状况,可以想见,错误的经营理念就会像病毒一样蔓延,从而削弱真正想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追求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最后我们会发现,其实经济的健康发展,跟国家、民族、人种关系不大,说到底就是跟规则有关。讲国际惯例,其实遵守国际惯例最全面最到位的就是体育,大家都是一个指标,结果中国人不就行了吗。反观过来,就是没有恒定的规则中国人才会不行。其实越简单的道理越难明白,最后讲到规律这个层面,就是几句大白话,违反了这些大白话,就出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