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蓁
“从产业模式来看,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依附性正在加深。”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宋泓博士,在参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公平贸易与协调发展”大型国际研讨会时说,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避免“拉丁美洲的悲剧”。
跨国公司虎视眈眈
中国汽车工业,风雨50年,硕果累累。然而,它是在曾经高达150-160%的高额关税保护之下成长起来的。但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我国正式按入世承诺要求消减汽车贸易壁垒,开放汽车服务贸易领域。轿车关税从2002年1月1日起逐年下降,到2006年7月1日将降到25%。
在进入WTO之前,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采用市场寻找型的方式。一方面限于政策,一方面针对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中国的合资厂中,外国公司提供的生产线和技术都相对落后,车型单一。这一阶段典型的例子是合资先行者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这一款1971年的车型奔驰在1990年代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
然而,在获得了世贸条款的保障之后,跨国大公司纷纷大举加快了进驻中国的步伐。其重大步骤有三:
其一,大力增加投资与合作的数量和范围。目前规定每家国外公司最多只能投资国内两家企业,这一点大众、日产与东风以持股比例50%比50%合资,已经达到了最底线。
其二,全面引进新车型和新系列,上海通用在将别克陆续引进到中国市场的时候,已经是包括多种型号和排量的一整套完整产品线
其三,大幅下调价格。进口整车与零部件的关税已经大幅下调,加之本地化生产成本,使得跨国公司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变得相当强劲。
国内企业压力重重
面对屏障的失去,市场巨变的格局,国内汽车企业的选择也有两种,一是尽可能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合作,二是采取委托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坚持独立发展。
第一种策略作为以三大集团为代表的国内汽车骨干企业的选择,成为了业界的主流。
一汽集团合并天津汽车之后,一方面精简职能部门,着手企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同时与德国大众、奥迪、日本丰田、马自达合资建厂。东风公司规划的重点是以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中心,寻求与国际跨国公司联盟。现在东风与日本日产已经实现了战略重组,其他的伙伴还包括法国雪铁龙、雷诺、日本本田、还有台湾裕隆。上汽集团则以兼并重组,大集团发展战略的要求,合资或合作的对象包括美国通用、德国大众。较小的其他公司,如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的合资,成效也相当明显。
另一种策略的代表是以吉利、华晨、奇瑞等为代表的新兴小企业。
这些企业的产品以国货为号召。但是多数产品和市场都定位在低端,利润微薄。以客车起家的华晨曾经斥巨资建设的“中华”牌轿车生产线,绝大部分设计与工业设备都是由国外制造公司提供。这样的实力与国际巨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今年2月初,GM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墨菲也表示,如果中国的汽车业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到研发的话,中国汽车业将永远是外国汽车厂商“领养的孩子”。
专家学者出谋划策
中国汽车产业的这场内外之争,胜负取决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相对竞争力对比。
双方在快速成长的汽车消费市场上角力的结果,总体上看,是使得各种新车型新系列不断涌现,价格大幅度降低,并且在技术上越来越先进。但是,对于我国的汽车厂家来说,就有可能重蹈拉丁美洲的覆辙,再丢掉了民族工业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的同时,全体受制于人,完全沦为跨国公司的一个加工厂和附庸。
对此,宋泓博士提出的见解是,WTO中的发展中国家对民族产业的政府保护和市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这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保护的环境下对于企业的鞭策必不可少。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更建议,在新一轮的WTO谈判中,中国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全力争取更大利益的同时,大力加强对本地汽车企业的扶持和绩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