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了题为《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报告,它警告说,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各省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47.4,比1999年的43.7高出7个点数。
其实,今年6月,财政部财科所有关课题组发布的一份报告就详细列出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六个表现: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
公认的承受线;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与最低行业之比上升到2.63∶1;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2002年的统计表明,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为7.66倍。
世行驻中国高级经济学家白海娜女士认为,造成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和就业机会向城镇和沿海地区倾斜,以及中国国内各地区、城市间的市场壁垒和人员流动的限制。这些因素致使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更加落后。
改革初期,国家采取的是工业化而不是城市化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到现在,其后果就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几十个百分点。中国的工业产值已占GDP的比重一半多,但城市化率却还只是30%多一点的水平。
城市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在中国的西部某些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无论是继续搞农业还是搞工业,都是难以尽快富裕起来的,或者富裕起来也是不长久的。对于那里的广大农民来说,要富裕就必须使自己从西部流到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同时吸收外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进一步发展当地的经济。
要素流动是实现东西联动和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不过,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资本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劳动要素的流动却是困难的,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极其困难。
可以说,正是要素流动上的这种非对称性,使得农民失去了进入城市参加工业化发展的机会,从而导致居民的收入不能随着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
虽然现行体制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但如果我们选择一种正确的发展战略的话,这种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下的可以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又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正确的发展战略,应该是能把中国广大农民整合到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来的城市化战略。
中国已经制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改善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分配状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要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收入差别,正确的做法是城市化。不仅如此,城市化还是当前扩展内需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城市化,可以把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引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并使他们彻底摈弃传统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最终成为具有较高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城市人口,进而达到增加社会总需求,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