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经济学家齐聚“中国改革论坛” 回顾25年改革历程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报记者 曾业辉 柏晶伟
25年前,一位伟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摸着石头过河”;25年后的今天,“河”对岸的轮廓已经清晰,发展、富强、民主的目标正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大踏步向纵深迈进。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改革论坛”上,许多曾经谋划并亲身参与中国改革进程的经济学家们,深情回顾了中国改革25年来的风雨历程,并就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的改革已经步入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后期,并且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开始向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等纵深方向发展。
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陈锦华在回顾25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说,我国已经建立了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强盛的经济活力。他举例说,温州打火机厂商在应对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积极运用世贸规则,成功应对欧盟先后两次派出的专家组的审核,最终迫使欧盟打火机协会撤消了对中国打火机产品倾销的投诉,这种与世界强手较量时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不可想象”一词多次被与会的中外专家们提及。前世界银行东亚事务副行长鲍泰利说,从1978年时一个相对孤立、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现在按PPP购买力指数计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第四大贸易大国,崛起速度之快,简直令人不可想象。在世界近代史上,能与中国这样的变化相提并论的只有18-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美国的崛起;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回顾了对中国改革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巴山轮会议”,1985年9月在重庆开往武汉的“巴山号”游轮上,马洪、童大林、薛暮桥等国内专家与英、美、法等8国经济学家共同探讨宏观经济理论,完成了深化中国改革的7个专题报告。吴敬琏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与外方代表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完全不同,有的理论根本不懂,因为完全没有实践基础,但短短十几年过去,中国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当时的与会代表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将中国改革之路看成是制度变革按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张维迎说,当邓小平推倒了旧体制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之后,所启动的改革事业就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下按自身的逻辑持续下去,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不可逆转。
改革攻坚任重道远
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下,中国改革开始步入攻坚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强调了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未来改革的重大指导意义,强调深化改革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高尚全说,清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改革;在宪法框架内推进政治改革,改变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是未来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指出,深化国企改革是未来改革的重要环节,企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是两大关键性因素,产权改革是核心,要确保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有效性,需要解决产权责任落实、政策公开、国企公司化改制及有战略的进退调整等4个问题。陈清泰说,如何行使所有权是改革的成败所在,出资人机构成立后,国家维护所有权的途径必须改变。
吴敬琏则呼吁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中国要避免走上权力资本支配陷阱的弯路,要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努力保持起点的公平,扼制贫富分化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废除行政审批制度,铲除“寻租”活动的基础;完善处理产权的制度和加强监督,制止蚕食、鲸吞公共财产的犯罪;实现交易过程的透明化和保证公民知情权的行使和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二是要努力建立法治。需要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透明的法律框架;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吴敬琏强调,要将推进政治改革与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树清强调了金融体制改革对未来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郭树清说,强化金融体系,必须弱化政府对投融资活动的干预,完善资本金制度,健全出资人约束机制和债权人约束机制,真正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和银行的独立审贷权。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等。
“中国改革尚未最后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发言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