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橡子
发自德国慕尼黑
你能想像的大自然有多美,南巴伐利亚的风光就有多美。你能想像的节日有多少魅力,慕尼黑的啤酒节就有多少魅力。而在这样的美景和欢娱里,聆听施振荣的演讲,跟他面对
面请教和讨论,是一件多么让人快意的事情。
1944年12月,施振荣出生在台湾彰化的鹿港小镇。他的父亲擅长制香,可惜在施振荣3岁时去世。施母陈秀莲没有再嫁,而是守着惟一的孩子,靠开一个文具铺兼卖鸭蛋谋生。施母教子甚严,有一次施振荣沉迷于玩棋,不做功课,她竟一把将棋子丢进炭炉,但看到儿子可怜的样子,她又不忍心,伸手从火中抢回了快被烧焦的棋子。
因为贫寒,高中时施振荣才有了第一双皮鞋。贫寒,也磨砺了他自强不息的性格,在一生的创业和经营中,他几经起伏,却始终屹立不到。
从台湾交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硕士学位后,施振荣曾先后在几家电子公司任职,并开发了台湾最早的桌上型电算器、掌中型电算器及电子表笔。1976年,他集合5个股东,用100万元台币创办了宏电脑公司,自此走上了波澜壮阔的传奇道路。今天,饱经风雨的Acer依然是华人创造的最有国际化色彩的电脑品牌,“宏系”(主要包括李耀领导的明基,林宪铭领导的纬创,王振堂领导的宏电脑)则是华人世界最大的科技集团。而施振荣,已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国际声誉的华人企业家之一。
10月5日,本刊记者在参加“欧亚青年领导人论坛”期间,在慕尼黑啤酒节的一个大棚里,对施振荣做了如下访问。
信息产业大势
《南》:施先生,您所在的信息产业是最具全球化特征的一个产业。您对这个产业的趋势有哪些总体上的判断?
施:我的看法,一是“纵向要分,水平要合”。纵向上,很难有一个企业能把所有的价值链环节都做掉,都做好,因此纵向上要分工,要聚焦;企业要做的是在横向上,在水平方面,进行资源的整合;二是价值转移,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要求在变化,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讲求人性化的一面;三是开放标准,不遵守国际通用的开放式的标准不行;四是聚焦管理与规模的重要性,要聚焦在一个细分的产业里,把它做大,规模大了才能降低成本。“要么做大,要么回家。”五是机会无限,因为产业不断在变化,在细分,机会是没有限制的。
《南》:从道理上来讲,不少大陆企业对这些趋势也清楚,但为什么企业老是做不大、做不久呢?
施:那是因为遇到了成长的限制。为什么遇到限制?第一个,是没有足够的对未来的投资,包括时间上、预算上、精力上的投入;第二个,你昨天的成功不代表未来,最初的成功模式过时了,所以必须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例如竞争者出现带来的改变;第三个,不懂得进行变化管理,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企业一定要知道在由盛转衰的关键点上寻求变革,改变思维模式,改变定位,以变革求发展。
除了这些限制,管理本身也有很大风险。例如,你能不能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信任?能不能控制存货、财务的风险?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原则?还有,你进入很多当地市场时,来自政府方面的规制、法律,有没有先弄清楚?这都是管理的问题。
《南》:从宏自身的角度看,变革的方向在哪里?又如何解决风险管理的问题?
施:还是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变革。我1992年提出“微笑曲线”,微笑的一头是知识产权,是研发,这方面是全球竞争;另一头是分销,是品牌和服务,这方面要结合地缘,是本土市场的竞争。中间是制造。宏现在的口号是“创新关怀”,在研发这头,要增加对消费者的关怀,创新价值;在服务和分销这头,我们在建立新的渠道模式,加强服务。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一是要先在你熟悉的本土市场发展,同时锻炼人才和管理系统;二是进入新的海外市场时,一步步推进本地化。宏的笔记本电脑在欧洲做得比较好,现在它99%的员工都用当地人。当然,这有一个过程。我们先建联络办公室,再做寄存式的分销,再建地区总部,先是我们自己的人控制,再交给本地人;三是要定期审计,直到下面的公司建立起一个好的信用系统;四是在业务扩展前,就要去建立管理方面的“基础设施”。
全球竞争力评估
《南》:大陆的不少企业这两年在积极进行国际化的探索。宏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您如何评估在信息产业领域,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
施:先说日本吧。日本企业的优势是产品的quality(品质),不断改善其品质。但是在电脑时代,因为是快速经济,技术变化太快,产品更新的速度比单纯质量上的完美更重要,所以日本企业过于注重quality反而成了它的劣势,跟不上变化的速度;另外,日本主流的企业规模很大,资源很多,做的事情也很多,产品比较多元化,这又使得日本的企业不够focus(聚焦)。最后,日本企业太“日本化”,只有Sony比较国际化。总的来说,不够快,不够聚焦,不够国际化,这是日本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落后于美国的原因。
至于韩国企业,它的优势很突出,一是民族性很强,奋斗精神很强,争世界第一的企图心很强,很凶悍,二是韩国的大企业得到政府和社会支持,资源足够,可以对技术持续投入。它的问题是,大企业垄断了资源,造成太强大的组织,“强”有什么不好吗?第一个,只照顾企业的强,往往会忽略员工利益,员工得不到分享。韩国企业动不动就“为国争光”,那为什么韩国的罢工还那么厉害?这样能不能持久?第二个,因为垄断了资源,太强了,没有竞争,反而会导致企业组织的“腐化”。韩国1997年经济危机后,你就可以看到“强大”的组织里面有许多官商勾结的问题,最后还是靠外部的力量去改变这种政商不分的局面。
《南》:看起来,您对亚洲式的经营管理有一些反思,您是不是比较认同欧美企业的管理?
施: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现在全球的主流市场在欧美,在管理上欧美的企业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和持久的模式,要比亚洲的企业成功和有效。《南》:那么未来呢?
施:未来,欧美市场不一定是主流市场,大陆的市场很大,虽然现在大陆是“小众市场”,欧美是“多众市场”,但将来会发生转变。大陆市场成为全球主流市场,我估计还要30到50年。有这样的一个市场作为依托,可以训练大量的人才,产生新的管理的系统。我能估计的是,我们大中华区域的企业,它必须符合这个市场上多数人的信仰和需要。
《南》:我们杂志最近一直在报道“大中华经济圈”,我们的记者在香港还访问了日本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您对这个概念是怎么看的?
施: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东西。市场就摆在那里。我和大前研一也是好朋友。未来,不仅“大中华”是一体化的市场,东南亚的市场也会融合在它里面,然后再与韩国、日本的市场相融合,形成跟欧洲、美国并立的区域经济圈。
《南》:在这个经济圈里,您怎么看台湾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施:台湾企业的优势今天依然很强劲。第一,它有很好的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第二,有发展高科技的良好氛围,cluster(簇群)的结构,从技术到资金都很充足;第三,这么多年在全球市场打拼,台湾企业具有很强的资源上的整合能力,它可以有效地把国际市场、商业网络、大陆的制造能力结合起来。至于它的劣势,就是本地的市场太小了。
《南》:从您的分析逻辑看,大陆的企业有这么好的home market,应该是很有发展机会的。
施:对整个市场的前景,我没有怀疑。但是,我觉得要提醒两件事情:
一是要更加开放。大陆的市场这么大,但是企业还比较年轻,有的是时间,来日方长。要少讲大话,不要小看周边地区,不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你市场好,有前景,这是事实,但没有必要表现出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民族主义太强,就像世界杯足球赛上韩国裁判的表现,人家是不愿意跟你合作的。比较中性一些为好。大陆要沉住气,更开放,多学习,那么国际上的资金、技术、管理都会来的。
第二个要提醒的是企业国际化的问题。这方面,大陆的企业不要太急,除非你的产品很有创新,或者规模已经大到大陆盛不下了。国际化要讲时机,没有必要去争一个名,企业的“命”要比“名”重要。宏在国际化方面交过很多学费,当年柳传志问我怎样进入美国,我也建议他要小心。联想进美国有什么优势呢?研发方面,没有优势,所以没有办法向“微笑曲线”的一边走,只能向另一边,就是渠道、分销、服务方面走,这方面它只有立足本土才具有优势。从国际化竞争的角度,我觉得海尔比联想的机会要大。因为海尔可以往研发的方向走,在冰箱、空调的研发方面,国际上的竞争远远没有信息产业领域这么残酷。另外,海尔的行销是“主控行销”,是自己的产品,它不像神州数码,是代理别人的产品,是“被控行销”。
寄语大陆企业
《南》:您对大陆企业有些什么样的具体建议?
施:第一个,是要加强管理。我已经说过,亚洲企业和欧美企业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距。当然,机会是很重要的,大陆市场的特点就是机会很多,所以企业家首先要敏感,敢于抓机会。但是,怎样更好地把握机会,比竞争对手用好机会,这就需要管理能力的提高。机会是永远存在的,为有能力的人而准备,但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时间的。不抓管理,就算抓住了机会,后患也很多。所以,前期来说,抓机会最重要;抓了机会以后,就要立即开始抓管理。
第二个,marketing(营销)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供过于求。制造、供应,是上游的水,台湾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陆企业的制造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上游水太多,下游不够宽,上游的水到了下游就泛滥。那么,关键就在营销这一环了。另外,即使在下游市场,也是经常变化的,昨天的赢家不等于今天和明天的赢家,市场、渠道、终端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营销的能力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第三个,要从未来竞争的角度,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成功的企业往往会背上包袱,其实他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丢掉现在,全力发展未来?一个企业,一定要知道自己所在的竞争环境,你是在打什么仗,跟谁打?是全运会,亚运会,还是奥运会?是游泳,田径,还是什么项目?然后,你选择自己最可能胜出的项目,集中一切力量(体力、速度、团队等)去投入。一般来说,多元化是很忌讳的,这就像乔丹打棒球也打不好一样。你是某个项目的一流高手,但如果参加另一个不擅长的项目,可能三流的结果也达不到。
最后一个,不要打输不起的仗。做企业要敢于担当风险,但要有一个底线,不要把什么都输掉,那样再重新开始就晚了。
最珍惜的价值
《南》:您在一年多前就明确宣布,要在2004年您60岁的时候退休,退休后您的归宿是在企业还是政治方面?
施:我在这个行业里从业30年,做宏的CEO28年(到明年),这么长时间大概在全球没有第二个人。退休后,我的定位就是把我的经验和教训传递给整个华人企业界,用这种方法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我这几十年,一直在挑战,通过教训换来自我成长。我会把这些东西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不认为一代不如一代,我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至于政治,如果把政治理解成“众人之事”,将产业界的声音表达出来,促进产业环境的改善,那么我是有政治意愿的。如果理解成党派之争,我没有什么兴趣。我从小就无党无派,如果说有党,就是“宏党”。政治和商业的一个区别是,政治往往是“零和游戏”,你争我夺,有你无我,而商业是“正和游戏”,竞争对手也可以双赢共赢。我看不得过去几十年台湾官场的勾结,所以让我讲话,我会讲话。但是,我的定位是在企业界。
(谈到这里,施振荣的太太叶紫华插话到:“你设想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很大的家族里,就算你有改变的想法,你能改变它吗?”言语间充满对政治二字的无奈)
《南》:您对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一个怎样的期待?
施:我希望是双赢,不是一个赢一个输,更不是双输。你(指大陆)不要急,市场在你手里,生意好,(台湾企业)不会把市场当成敌人的。
《南》:作为华人成功企业家的代表,您在国际上打拼了一辈子,您最珍惜的价值是什么?
施:不是钱。论钱,我在台湾只是中上水平,我推崇的是“生活很简单、事业不平凡”的价值观。我的孩子,也都让他们服过兵役后才出去留学,是为了给他们历练。美国人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是国家,还是钱?我问过有些美国人,他们说是钱,因为国家已经很好了,不需要他们再付出,所以主要是为自己。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华人,你是为了民族还是为了钱?我想,应该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它过去太苦难了。在宏的历史上,在我们很强、很好的时候,像《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都很不热心,总是不把你当成主流。宏做品牌,很困难,但一直坚持,就是为了要有自己的声音,就像日本的经济地位是Sony这样的企业支撑的一样。
采访结束时,施太太叶紫华对记者说:大陆的企业成长很快,但一定要注意价值观的问题,要建百年企业,没有好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的。
记者问,你理解的宏价值观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牺牲享受,享受牺牲。”
这样的观念,也许不少大陆的企业已不能认同;但望着这对几十年一直牵手相依的伴侣,你却不能不承认,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是他们幸福的源泉。
(感谢BMW基金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