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够用了,怎么办?
近来,GDP这个长期被人们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和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由于非典的猝然发生及其广泛影响而遭遇不少反思。诸多学者、专家和媒体纷纷开始探讨“GDP到底是什么”、“GDP代表什么和不代表什么”、“GDP是否过时了”等问题;提出“GDP不是全部”、“不能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因为“GDP本身也有是否优良的问题”,“重要的是G
DP中的财富含量、对就业的拉动以及是否能给公众带来福利”等。
这些探讨,不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勇于探索新问题的精神,更反映出全社会的进步。其中“考核官员不能只看GDP”问题提得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的指向有了主体,更容易令人产生感觉。且已有大量事实表明,由于片面追求GDP,确使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发展出现了严重弊端。
于是,一个实际而重大的问题就来了: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态势的考核,若“不能只看GDP”,又该看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指挥枢纽”中关键人群究竟该有什么样的“业绩观”、“政绩观”和“形象观”;也将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究竟能否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发展的“统筹”。
说实话,在这“五个统筹”面前,GDP确实显得有些单薄;今后若再继续拿它来考核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确实显得不够完善;特别是,与本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不那么对口了。因而探索一套适应时代发展新特点的新“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就成了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否则,那些屡禁不止并已对国家财富、社会进步和百姓利益造成巨大侵害的所谓“政绩工程”,除了可以“事后”追究之外,因无“事先防范”的更专业化的“行为标准约束体系”,难于更有效地加以预防。
“新政府运动”正兴起于发达国家 问题还远不止于此。除了“考核什么”外,还有“怎样考核”和“由谁考核”等问题。
对此,在清华大学“法学楼”里,公共管理学院“NGO(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博士,结合国情和社会关注热点,向笔者介绍了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新做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旨在推动政府更重视绩效提高的“新政府运动”。因其主要特点是以“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核心“管理工具”,有位著名管理学家说:“传统的‘行政国家’,正在转变为‘评估国家’”。
有趣的是,上述“转变”的契机,往往是因解决一些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丑闻”以恢复公众信心而积累的。为促使各地政府追求更合理的绩效,美国还于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成果法》,将“绩效评估”提升到了法律层面。据邓国胜介绍,该法律规定:
————要评估各地政府的战略目标是否准确,对自身职责的履行究竟如何;
————要针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不同项目和指标体系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指标考核);
————对于评估的结果,中央政府会跟各地政府的财政预算挂钩(而不仅是跟人口数量或个人关系的好坏挂钩);
————绩效评估不仅要定期进行,还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公示。这样就不仅是经由上级向下派出考核小组,或聘请有关专家及相关的专业机构,评估、考核完了就完了,而是让当地社会各界、新闻传媒和百姓们都知道评估的结果到底怎样,这就很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公众舆论压力与动力,利于此后的监督和激励。北欧有些国家的中央政府,还将当年绩效评估突出优秀的地方政府树为“标杆”,将其成就、经验与做法,向全国进行推介、宣传。
评估队伍需培训,评估理念需更新 “我国也有类似的评估制度,只不过说法通常叫做‘考核’罢了。”邓国胜说———
其实,近十多年来各地政府所推行的“目标责任制”,就与上述评估有接近之处。这已比更早些时候全无这类考核、甚至仅以上级领导印象为考查、选拔和提升依据的做法,已前进了很大一步。但随着时代进步特别是新世纪经济社会等全面发展要求的挑战,它已显得越来越难适应了。
比如在“评估主体”上,我国多数地区目前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也存在不同机构对同一地考核的重复交叉。为避免此中诸如容易流于形式、易使下级产生抵触情绪而“以对策应付政策”,或因考核的时间短和人手少导致客观性不足,或因时间长和投入人力多而导致上级政府相关资源的消耗过大等弊端,邓博士提出,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使评估主体“多元化”。实行“政府、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公众特别是‘受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
又如在“评估内容”上,一些地区或系统近来所采用的“人力资源测评”,虽已较先进了,但那是对“个人绩效”的测评,距离对一级“政府团队和机构绩效”的评估,包括整体的、行业的、项目的(如公众满意度这一项)等,尚有很大差别。
看来,不仅我们的评估队伍有待进一步培训,而且我们的“绩效评估理念”亦亟待更新————不仅将之看作是监督、检查与选拔、淘汰的过程,更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机构”的过程。认识到通过评估,可以总结与发现问题,更好地激励自身并寻找新对策,这对提高效率、业绩及服务品质和公众的满意度等,都会大有裨益。
杨林林文章点击 http://www.ce.cn
E—mail:yangll@ced.com.cn作者:杨林林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