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今明两年仍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长率将超过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五年的平均水平。2003年投资增长率又创新高,预计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力度将会加强,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下降。预计2003年受非典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有所减慢,而2004年可望恢复到较快的增长速度。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4年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
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8.2%左右。如果2004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3年和2004年将分别达到51500亿元和5856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8%和12.1%,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9.2%和13.7%。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而2003年投资增长率又创新高。预计面对这样高的投资增长,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加强,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会下降,恢复到1998年以来的平均增长水平。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一方面有效地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为我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较好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却在进一步加速上升,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重视的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困扰我们的通货紧缩压力的问题在2003年和2004年中将会进一步缓解,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在2003年即转负为正,2004年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零售价格指数都将转入上涨趋势。只要宏观调控得当,尚不会出现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城镇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预计2003年受非典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上年有所减慢,而2004年可望恢复到较快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受非典影响更为严重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仍将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2003和2004两年中,消费将继续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受目前存在的某些结构性问题趋于严重的影响,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将低于前几年超过10%的平均实际增长速度的水平。
由于2003年仍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2004年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将继续存在,因此,财政赤字数量仍将有所扩大。但是由于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力度将会减弱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出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略快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转变。
在对外贸易方面,2002年我国进出口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大幅度回升,进出口增长速度都超过了20%,同时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亦由负转正。2003年虽然受非典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在上半年有所减慢,但是全年的进出口增长势头仍十分强劲。
分 析 宏观经济重要问题
虽然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高,但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解决,但在消费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亮点。外贸活跃对于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和对经济景气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治理投资的结构性“过热”和抑制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办法,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2003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高达9.9%,预示着新的一轮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的可能到来。2003年上半年我国虽然遭到了非典的严重袭击,但是这一外部突发事件并未能阻止全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首先,在投资方面:虽然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高,但是从投资资金来源构成来看,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第一,在国有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集体经济投资和个体经济投资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政府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2003年上半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速度(39.2%)超过了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29.7%),说明投资的使用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第三,近年来,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中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上升。
其次,在消费方面:虽然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解决,但是在消费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亮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的趋势,住房、家用轿车、通信产品,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将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再次,在外资外贸方面:目前外商投资增速明显快于去年,上半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长34.3%,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增长40.3%,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外贸活跃对于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和对经济景气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
在分析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方面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潜在的不利因素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前人们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从部门和地区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某些部门和地区确实存在着局部过热的趋势。而从宏观总量指标来看,还不能做出“过热”的判断。目前,一般认为GDP增长水平尚处于潜在增长率的低端,国内消费仍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而物价变动水平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只有投资和贷款的增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长过快迹象。因此,如果说目前存在着某种“过热”迹象或可能性的话,也不是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那种投资与消费全面超高增长的“过热”,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在于总量控制,而在于结构调整。
此外,还应该注意分析,在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仍然不足的同时,却出现了投资与贷款增长过猛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对症下药的应对措施。分析起来,造成总投资和贷款规模增加过快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制度方面,因此,治理投资的结构性“过热”和抑制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办法,除了及时而适当地加强宏观调控之外,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
关 注 消费率偏低的状况
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与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结构问题密切相关。从长远来看,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消费需求的支持,导致生产能力的闲置或过分依赖出口,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出现。长期的投资率偏高,再加上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还会引发其他结构性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外部冲击,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扩张性政策的投资导向性使得投资增长成为GDP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快由1998年的26.5%增加到了2001年和2002年的50%以上。据初步估算,2003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60%。随着宏观经济总量增长和增长格局的变化,使得一些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逐步积累,进而显得突出起来。因而需要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减缓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并逐步加以解决。
在对近来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时,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如何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和积累与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结构问题密切相关。当前,我国需要从收入分配调整方面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经济结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在宏观层次上,收入分配问题造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投资率偏高。今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实际增长率为8%左右,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却高达31.1%。按目前的投资增长势头估算,2003年全年的投资率将超过45%。能够实现较高的投资率或积累率是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优势。但是,投资和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长期过高的投资率意味着长期偏低的消费率。与投资率相对过高相对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长期以来存在着下降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从长远来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当,会造成长期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有效需求的不足。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消费需求的支持,导致生产能力的闲置或过分依赖出口,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失业率的上升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出现,这是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长期的投资率偏高,再加上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还会引发其他结构性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其次,投资率长期偏高又导致了另一个结构性问题: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2003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更是明显地扩大。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连续多年滞后于第二产业使得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愈加不合理的趋势,这一最基本的经济结构关系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各类型、各层次经济结构问题的调整,最终将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在微观层次上,收入分配问题造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以上分析的三个结构性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相联系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这种调整对于搞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建 议 不断完善宏观调控
面对新的变化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对有关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包括重视和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等。
1、重视和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的任务。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应该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总的来说,经济结构通过不断调整而实现优化和升级是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收入分配政策导向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是影响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断提高各层次居民的收入水平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政策的根本宗旨,也是在宏观调控中保持适当投资率、注意提高消费率的关键。
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下岗待业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力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策。必须积极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就业政策。此外,还应该注意如何提高占居民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各阶层群体的收入水平的问题。根据目前不同阶层群体的收入特点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达到总体提高全体居民收入水平的目的。
2、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开始实施以增发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投资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目前,在这一应对特殊情况的特定政策连续实行了六年之后,应该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调整了。完善和调整的原则应该是,将特定的以加强宏观调控为主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逐步调整为正常的以更好发挥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职能为主的功能性的财政政策。首先,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立即完全退出。其次,由于形势的变化,又需要对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调整。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实现1998年开始实施的特定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平稳退出。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当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一个新阶段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此时,特别需要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投资需求高速增长,贷款规模较快增加,而同时国内消费需求仍显不足,物价水平仍在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宏观调控需要兼顾两个方面,调控难度增大,调控空间减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显得愈加重要。
4、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积极因素的作用逐渐加强,GDP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同时又存在着局部过热的隐忧,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别不同情况,适度微调,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起大落,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课题总负责:刘国光、王洛林;执行负责人:李京文、刘树成、汪同三;执笔: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作者:刘国光、王洛林 李京文、刘树成、汪同三;沈利生、万东华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