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赵冰 徐辉 发自北京
和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效应不同,对于北京的这个传言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圳、上海纷纷召集各路专家学者商谈对策一提出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一片舆论哗然,为什么会这样?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国际金融中心排他性的误解,这是错误的。每个城市都应该努力去发现自己的特点,并根据它们产生城市定位
10月9日,北京市宣布成立金融顾问团、10月12日北京举办CBD金融发展论坛、10月24日北京举办北京·香港金融合作论坛、10月26日北京金融新产品推介会举行、10月28日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也将开幕———金秋十月的北京真成了“金色”的北京。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召开如此众多的金融研讨,在北京历史上实属罕见。其中,北京·香港金融合作论坛作为第七届京港洽谈会的一部分,更是第一次将金融的议题单独提出,并把北京和香港这一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置于同一个命题之中。而就在京港论坛举行的当天晚上,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又会见了国际著名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市长高文(GavynArthur),双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不禁让人和一段时间以来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传言联系起来。今年6、7月间,一个“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传言在坊间不胫而走。和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效应不同,对于北京的这个传言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圳、上海纷纷召集各路专家学者商谈对策。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向人们传递同一个信号:金融业在北京市的地位正在被大幅提升,印象中一向把金融“藏”在囊中的北京市政府终于将这一“法宝”示众,并推向发展的前台。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肯定了首都发展金融业的决心,她说,北京要不要发展金融业有数字说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北京市GDP中比例最大,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占全部增加值的25%,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并已成为支撑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直接隶属于北京市政府的金融工作部门———北京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去年批准成立,这一部门此次几乎参与了所有论坛的举办。北京市政府主要官员的身影也在这些场合频频闪现。
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个城市金融业发展的目标,对于北京来说绝不是人们一个大胆的假设,而种种发展首都金融业的努力已经从简单的口头上的讨论落实到真刀真枪的实干———《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早于论坛召开前几天出台。《意见》实实在在地为在京金融街金融机构和人员提供了各种政策上的优惠。
我们追根溯源,终于于10月21日在金融街找到“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初提出者———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和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课题组,课题组主笔特华科研工作站副理事长王力、主任黄育华接受了本报的专访,并第一次向媒体展示这份报告的全文。从今年1月到7月,在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作了大量科学翔实的调研和论证后得出结论———北京市应当确立“金融立市”的指导思想,明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目标,并最终形成了长达6万余字的《报告》和《优化首都金融业发展环境政策建议》。
从明天开始,本报将独家刊登《报告》。
站在首都的高度
换个思路看待北京的金融市场,事实上就是站在首都的高度看待北京金融业的发展
北京市政府一位高级官员向记者坦陈,北京市现在“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把金融业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体现在思路上的转变,她说,“我们需要换个思路看待北京的金融市场,过去我们只是把眼光放在北京市市管的金融机构上,因为从管理上看,四大国有银行直接接受中央金融工委管理,‘三会一行’也是国务院的直属单位。”
但是市管金融机构显然不能满足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把北京的金融业以行政管理定位也未免狭隘。
早在1993年10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即金融街),建设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规划》同时提出在朝阳区区域内建设国际中央商务区(CBD)。不过,直到今天,北京仍然没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经济功能定位。人们习惯了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的表述。
换个思路看待北京的金融市场,事实上就是站在首都的高度看待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直属于央行或者金融监管部门管理的金融机构都现实地为北京带来众多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例如,全国80%以上的资金都要汇集到北京进行清算,银行间的资金则都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进行。在京各种金融机构的总部都释放着资本聚合、税收供应等多种效应。而充分利用位于北京的中央金融资源本身就是首都金融发展的应有之意。北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金融业,这不仅是北京金融业的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
数字显示,2002年,北京市金融业产值达485亿元,同比增长10.6%,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5.49%,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重高达61%,这一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金融业对其的贡献又是最大的。显然,金融业在北京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正是站在首都的高度,研究人员看到了北京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天然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汇集了全国四大金融监督和管理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和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四大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中国金融业四大行业协会;
同时,中国国债登记结算中心、中国证券期货登记计算中心也都在北京。北京已是全国无可争议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资金调控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
北京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智力资源优势,全国80%以上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都将其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设于北京。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119家,其中有51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还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11家研发机构,而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长;更不要说全球500强企业中的293家在北京设有地区总部、办事处、代表处;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银行卡在中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发卡银行都把发卡中心建在北京,北京作为全国的银行卡中心已初具规模;
北京的场外债券市场十分发达,200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为10万亿,同期上交所为3万亿,如此庞大的债券市场规模,使北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债券发行和交易结算中心……
“虽然多年以来,北京没有明确提出建成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但北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厚的金融资源,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建设,已是事实上的中国金融中心。”王力评价。这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的观点不谋而合,“北京要不要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北京有没有能力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北京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就为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管理,尤其是当经济自然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政府的推动就显得至关重要。北京经济功能不明确的战略定位,已渐渐露出弊端———影响了北京经济向国内外进行有效的城市宣传和营销,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在加快金融业发展方面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利于首都金融业发展的环境建设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京金融业的竞争力。近年来,北京新注册的金融机构数量极少,部分原注册在北京的金融企业也纷纷迁往沪深。最早的全国10家基金公司,有8家选择过北京,可如今只剩1家。还有部分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总部设在北京而交税却在外地。
王力说,判断一个城市应该发展什么,放弃什么,不是凭空说出来的,而是依赖于这个城市的现实基础优势和未来潜力。那么北京应该放弃金融业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北京应该让金融业自生自灭,任其自身发展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能对金融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熟视无睹,提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是对原有优势的利用和发挥。
黄育华认为,“凡事需先有目标,确定发展的方向才能发挥资源聚合的力量。”她举例说,新加坡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金融立国’战略,成功地利用了当时刚兴起的离岸金融市场与金融衍生市场的创新潮流,使得新加坡得以迅速改变其经济结构,并增加其国际竞争力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及时确立金融的战略定位,是新加坡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北京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力地推动中国主动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中国积极参与金融业的社会分工,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界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研究首都金融业发展这一课题之前,我们一直没有为自己事先定下或设想一个结论,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兴奋地发现北京具备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这一结论不仅让我们身边的金融机构、专家学者感到高兴,我们自己也无比振奋。”
高举金融立市的旗帜
国外研究机构认为,2006年政策放开后,外资金融机构将蜂拥而入北京,北京最有可能成为外资银行集聚地
2008年奥运会投资、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和众多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表明,北京正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报告》经过分析认为,“九五”期间,北京市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每年资金缺口近200亿元,未来10年,资金缺口将成为制约北京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提出“金融立市”对于北京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北京已经承诺在未来6年对2008年奥运会进行巨额投资。这一巨额投资,除中央财政支持外,北京市的支出至少要1800亿,即未来6年,北京市平均每年至少要为奥运投资300亿,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是无法想象的。
面对这一迫切需求,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机会,北京城内的三大金融区———CBD、金融街、中关村几年来正做着各自的努力。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金融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CBD区域集中了北京70%的涉外资源,汇集了北京60%以上的外资机构,已成为境外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行业的公司地区总部与营运管理中心的国际商务中心区。而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园区之一,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硅谷。
如果说之前北京市发展金融业的努力还是分散在各个城区内的,那么到了21世纪初,北京市政府对金融在整个城市中地位的认识也在逐步走向清晰。2002年4月,北京市市长贾庆林在北京市常委会议上指出,要建设与首都地位相称的金融业,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业。2002年9月,北京市政府听取了北京市金融工委的工作汇报,决定成立北京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尤其在王歧山到北京任代市长之后,金融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肯定将不断提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市政府人士说。
据了解,《报告》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关于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的20条政策建议,多条已经被北京市政府采纳,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事务之列。
包括李扬、周道炯、唐双宁、胡坚、戴根有、谢平在内的国内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报告首次提出北京市应以“金融立市”为指导思想,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发展目标,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均十分重大,将对首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现在,要不要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市政府的不少人似乎保持了一致的默契,“提不提这个口号是次要的,关键是社会上是否认可你,比如说一个城市是不是可以称其为国际金融中心不是自己提出来的,是外界公认你是才可以说是。”一位深谙北京市政府内部惯例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北京是政治中心,对一个口号、目标的提出都十分谨慎,因此‘做’一定会在‘说’之前。”
眼下,北京市金融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入世协议,到2006年中国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国外研究机构认为,2006年政策放开后,外资金融机构将蜂拥而入北京,北京最有可能成为外资银行集聚地。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更加平衡的区域经济政策发展中国经济的趋势日益明显,东北经济重振,华北与东北唇齿相依,北京正位于二者的咽喉地带。论坛举办只是刚刚开始,今后北京会陆续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上述人士说。
王力认为,今后北京金融街、CBD、中关村作为拉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将形成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三区的功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又各有侧重,即金融街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核心区和资金清算中心,其地位无法动摇;CBD则作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将成为迅速崛起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金融财团地区总部所在地的雏形日益显现;而作为世界六大硅谷之一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作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架起了金融和科技完美结合的桥梁,成为未来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
换个角度看竞争
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今天京港金融合作论坛开了个好头,香港愿意和一个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的城市合作,我希望其他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之间也能放平心态,相互合作而不是排斥,今后金融中心的发展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北京和香港的这种合作模式,如果可以,将迎来中国金融中心的大发展。”作为在京港金融合作论坛上的结束语,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的话语重心长,引起会场里一阵热烈掌声。
《报告》确立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社会各界不小的震动。有人认为,上海已经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了,为什么北京还要建?有人认为,北京已经是政治文化中心了,为什么还要增加金融中心功能?
王力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在没有对北京整体形势和金融现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如前所述,北京已经现实地成为中国金融中心。对于前一个问题,李扬的态度得到很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支持:“一提出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一片舆论哗然,为什么会这样?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国际金融中心排他性的误解,认为有了A就不能有B,这是错误的。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每个城市都应该努力去发现这些特点,并根据他们产生城市定位。”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规律看,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20世纪中后期,科技进步加快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容是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内金融中心,他们对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美国除了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外,还有芝加哥、旧金山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英国除了伦敦这一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之外,还有西北地区的曼彻斯特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等等。
李扬认为,中国的三个城市各有比较优势,各有发展成不同特点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认为只有一个城市可以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思想是“惟我独尊”。
而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必然带来资金分布的不平衡,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这就在客观上为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黄育华表示,金融中心是分不同层次和表现出不同功能特征的,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并不是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而首都更具有发展成金融中心的优势。
《报告》提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具体设想———北京依托已经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优势,在目前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和调控中心的基础上,首先要巩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然后逐步发展成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上海依托长江三角洲强大的经济能量,在已形成全国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首先努力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然后再向国际级金融中心努力;香港凭借已形成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可以向全球性金融中心迈进。
可以预见的是,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必将发挥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营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