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各地动了不少脑筋。广州新近成立一家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它就像一座“桥”,一头搭在企业,一头连着校园,为大学生“出租”牵线。可这种就业新模式并不被看好,偌大的广州市今年只有40多名应届毕业生通过中心的介绍将自己“租”了出去。
这条消息多少有点令人失望。是不是广东找工作非常容易?非也。据了解,许多大学
生宁愿不就业也不选择租赁。大学生为何冷落人才租赁?据调查分析,主要是观念“壁垒”的存在。一是认为人才租赁行为不够规范,缺乏准入制度和法律保障,担心自身利益受损,一旦出现劳资纠纷,吃亏的必然是被租者;二是觉得堂堂正正的大学生像物品、像“活物”一样被人“租用”,有失颜面、身份;三是认为“出租”一般是短期行为,用人单位开的价码较低,又无福利、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补贴,经济上不划算。
人才租赁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灵活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存有顾虑和担心,不敢、不愿吃这只“螃蟹”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譬如租赁市场缺乏法律规范就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社会行为都要受到相应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否则就不成方圆,极易引发矛盾和纠纷。不过我以为解决这个问题不难,随着人才租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政府管理部门会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培育和完善人才租赁机制。
至于大学生存有的租赁有损自尊和待遇不高的想法,我却不愿苟同。实事求是讲,人才租赁就是被人雇用打短工,属于短期和暂时行为,要求过高的薪水或与在职员工享受一样的福利待遇是不现实的。大学生走出校园立即找到一个理想、稳定的职业当然是最佳选择,可如今就业市场人才相对过剩,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寻找理想职业非常困难,而人才租赁恰恰是为那些一时找不到稳定工作又急需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暂时的就业机会,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也算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说“可以考虑”理由如下:
首先,“出租”自我谋一份零时职业总比没工作呆在家里强。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情感上讲,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依靠父母养活,不管多么困难都需要想办法自食其力。
其次,人才租赁相当于“带薪”培训。眼下大学生缺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许多用人单位往往不欢迎应届生,而青睐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可以在租赁的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我,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参与就业竞争储备学识、能力、经验。人才租赁也算是一种“骑马找马”,如果你今天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经过短暂的“出租”磨练,积累才干,展示才华,或许明天就会被“伯乐”相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你是真正的人才一定不会被埋没,用人单位自然慧眼识珠,招贤纳士。
表面看,租赁这词用于人才似乎有点“扎眼”。可细细琢磨,招聘单位“租用”的是你的知识而不是人,故与人格、自尊扯不上,没必要往这方面想。只要能够工作,能够锻炼、摔打自我,任何就业形式均可以尝试。作者:尹卫国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发布日期:2003-10-22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