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前夕,东北三省众多国有企业跃跃欲试。东北三省干部、企业管理者和广大群众早有共识:谁能在这场“决战”中“横刀立马”,谁就会拥有美好的明天;否则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汰。
“野化”国企
在计划经济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共和国的“长子”,也是国家装备工业的“摇篮”。装备制造、汽车、机械等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但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这些曾经辉煌的“第一”却成了政府的“包袱”。政府为企业跑项目、给资金、给政策,但还是有大批国企走到了死亡的边缘。
为了保住国企的“健康”,国家没少花力气、下功夫,但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今天,政府和企业都感到“身心疲惫”。
长春市体改办副主任王才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企业“包打天下”,企业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新一轮改革中,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商海中“野化训练”,让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自己“捕食”。
黑龙江省省长助理胡祥鼎说,政府无力让国企“回天”,还不如引导企业自己在市场上闯。让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同时让黑龙江省的200多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退出国有。
资本引入
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工业结构偏重,二是国有比例偏高。在旧体制下,企业发展步伐沉重,政府独自成为大型国企的“拉车人”。
胡祥鼎认为,在新的改革机遇到来之时,国有企业如果继续靠国家投资就是死路一条。黑龙江省部分小企业由于民间资本、外资的进入,出现了生机。国有企业改革应借鉴它们的路子。
中央确定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后,大量资本涌入东北地区,出现了多年没有的好势头。光明乳业、三鹿集团、伊利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等纷纷在这一地区落户,参与国企改革;沈阳东方集团、河北健龙集团有意与北满特钢合作。最近,新加坡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9700多万元的价格,拍得牡丹江桦林集团44.3%的股权。
自食其力
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和企业迅速行动起来,分别制订了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实施方案。政府职能部门下基层、进企业,帮助确定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同时让企业真正“自食其力”,尽快独自进入市场。
东北三省在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方面都立足现有优势,制订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将选出30户优势企业,瞄准大的跨国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特点,吸引它们到黑龙江投资。副省长王利民带着部分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企业经理到北京招商,已有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表示了投资意向。
吉林省已确定目标,着重建立国内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国内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地区接续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10年,汽车工业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成为国内汽车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功能最全、实力最强的汽车工业综合性制造基地。
辽宁省把这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看成是新的“辽沈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辽宁省要完善沈(阳)、大(连)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形成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大连实德、沈阳远大、营口盼盼、丹东曙光等民营骨干企业,使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40家。(新华社记者 邢路续 王健民)(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